渔罢樵林岂惮劳,溪头闲话偶相遭。
会稽太守诚何事,不及严陵隐最高。

《画子陵》一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溪边与渔夫闲话的情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 第1句:画子陵,用“画”字来形容,似乎这位隐者并不需要被描绘,他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子陵”指的是东汉时期的严光,一个以清高著称的隐士。后世常以“画子陵”来比喻那些不事张扬、保持自身清高品格的人。

  • 第2句:“渔罢樵林岂惮劳”,描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他们无需担忧劳作之事,因为已经享受着隐居生活带来的宁静与自在。这里的“樵林”可能指的是山林中的樵夫,暗示了隐者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而“岂惮劳”则表达了他们对劳作的不以为苦,体现了他们的超然和淡泊。

  • 第3句:“溪头闲话偶相遭”,进一步描绘了与渔夫闲话的场景。这种偶遇不仅是偶然的,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表明了隐者与外界的联系并不紧密。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交流,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

  • 第4句:“会稽太守诚何事”,这里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会稽太守(即浙江亭的管理者)的批评。他认为这位太守忙于政务,却未能体会到隐居生活的真谛,未能理解隐者的心声和追求。

  • 第5句:“不及严陵隐最高”,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之情。在这里,“严陵”指的是严光,他的隐居被视为最高尚的选择。诗人认为,连严光这样的人物都无法达到如此高洁的境界,可见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之情。

《画子陵》是一首描绘隐者生活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渔夫与隐者的对话和对比,展现了隐者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古人对隐逸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