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善画竹,其世宗虎头。
前身萧恊律,后身文湖州。
浓墨逼景献,健毫从澹游。
清如李息齐,劲若柯丹丘。
子昂固莫及,仲敏或可侔。
素得金错法,向背分刚柔。
兴来只一扫,挥处逾双钩。
两叶已笼夏,风枝仍报秋。
遂令爱竹者,不必穿林幽。
尝闻维摩像,神光烛遐陬。
何如君子容,苍颜照清流。
胸中有渭川,湛水同悠悠。
载歌瞻菉咏,吾其企前修。
顾定之墨竹
淮南善画竹,其世宗虎头。
前身萧恊律,后身文湖州。
浓墨逼景献,健毫从澹游。
清如李息齐,劲若柯丹丘。
子昂固莫及,仲敏或可侔。
素得金错法,向背分刚柔。
兴来只一扫,挥处逾双钩。
两叶已笼夏,风枝仍报秋。
遂令爱竹者,不必穿林幽。
赏析:
顾定之是唐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墨竹以笔墨酣畅、气势雄放著称。这首诗就是赞美顾定之的墨竹。
第一句“淮南善画竹”,淮南,地名,这里泛指安徽淮南一带,因为这里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所以被后人称为“江南文化之乡”。淮南地区的竹文化历史悠久,竹子在当地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的竹画技艺精湛,风格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第二句“其世宗虎头”,虎头即顾恺之,他是东晋时期的画家,被誉为“画圣”。他的画作技艺高超,风格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赞美了顾定之的墨竹,将顾定之的墨竹与顾恺之的画风相联系,表达了对顾定之墨竹技艺的高度赞誉。
第三句“前身萧恊律,后身文湖州”,萧恊律是唐代著名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线条流畅,深受人们喜爱。而文湖州则是宋代著名画家苏轼的故乡,苏轼的画作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赞美了顾定之的墨竹,将顾定之的墨竹与萧恊律和苏轼的画风相联系,表达了对顾定之墨竹技艺和风格的极高评价。
第四句“浓墨逼景献,健毫从澹游”,这句话描述了顾定之使用浓墨和健毫描绘墨竹的画面。浓墨指的是用浓重的墨色来表现竹子的质感和立体感;健毫则是指使用坚韧的毛发来勾勒竹子的线条。这句诗通过描写顾定之的绘画技法,展现了他的高超技艺。
第五句“清如李息齐,劲若柯丹丘”,这句话赞美了顾定之的墨竹作品清新脱俗、刚毅挺拔的特点。李息齐和柯丹丘都是唐代诗人,他们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这句诗将顾定之的墨竹与这两位诗人的作品相联系,表达了对顾定之墨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
第六句“子昂固莫及,仲敏或可侔”是说顾定之的墨竹超越了当时的其他画家。子昂指的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他的绘画技艺精湛,风格独特。而仲敏则是指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张璪,他的画作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这句诗通过对顾定之与其他画家的比较,表达了对顾定之墨竹艺术价值的认可和推崇。
第七句“素得金错法,向背分刚柔”,这是说顾定之的墨竹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富有变化。金错法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巧,它要求画家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线条粗细、弯曲等变化,以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这句诗通过描写顾定之的绘画技巧,展现了他对传统绘画技法的继承和发扬。
第八句“兴来只一扫,挥处逾双钩”,这句话描述了顾定之在绘制墨竹时的心态和手法。一扫指的是快速而有力地勾勒出竹子的整体轮廓;双钩则是用两根细毛笔分别勾勒出竹子的线条。这句诗表达了顾定之在绘画过程中自信而从容的心态,以及他的绘画技巧的高超之处。
第九句“两叶已笼夏,风枝仍报秋”,这是说顾定之的墨竹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生动的形象性。两叶指的是竹子的两个叶片,它们相互遮挡,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美感;风枝则是指竹子随风摇曳的景象。这句诗通过对墨竹的描绘,展现了顾定之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第十句“遂令爱竹者,不必穿林幽”,这是说顾定之的墨竹作品已经足够让人陶醉和欣赏,人们不再需要亲自走进山林去寻找那些隐秘的竹林。这句诗表达了顾定之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第十一句“尝闻维摩像,神光烛遐陬”,这是说顾定之的墨竹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维摩诘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高僧,他的著作《维摩诘经》被认为是佛教的一部经典之作。而遐陬则是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称呼。这句诗通过引用维摩诘的故事,赞美了顾定之的墨竹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价值。
第十二句“何如君子容,苍颜照清流”,这是说顾定之的墨竹作品如同一位君子的形象,它的形象庄重、典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苍颜则是指人的面容显得苍老而庄重;清流则是指清澈的溪水。这句诗通过对顾定之墨竹作品的描绘,赞美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十三句“胸中有渭川,湛水同悠悠”,这是说顾定之的墨竹作品蕴含着渭川的山水风光和宁静的氛围。渭川是指古代渭河两岸的风景名胜区,那里有着美丽的山水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湛水则是指清澈见底的河水。这句诗通过对墨竹作品的描绘,展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十四句“载歌瞻菉咏,吾其企前修”,这是说顾定之的墨竹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载歌、瞻菉咏都是指吟咏歌唱的意思;企前修则是指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这句诗表达了顾定之墨竹作品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启示作用。整首诗通过赞美顾定之的墨竹作品,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也传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