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城西渔火红,家家夜香烧碧空。
荻花离离季子冢,枫叶索索春申宫。
鸡声人语三十里,大船小船浪相倚。
鸂𪄠一双飞上天,人在舵楼弄秋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思想情感以及手法技巧等,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毗陵城西渔火红”,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的一幅江边捕鱼的景象,点明地点为常州,以景入诗,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奠定了整个诗作的背景。“家家夜香烧碧空”,诗人用一个“烧”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常州人家在夜晚点燃香炉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烘托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荻花离离季子冢,枫叶索索春申宫。”“荻花”是诗人所处时代的物象,也是常州的标志性物象,而“季子”则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范蠡,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常州筑起了“季子庙”。“枫叶索索春申宫”中的“索索”形容树叶飘落的声音,写出了秋天的气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鸡声人语三十里,大船小船浪相倚。”诗人由远及近,从声音上描绘了江边渔民的劳作场景,大船小舟相互依偎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安宁的画面。“鸂𪄠一双飞上天,人在舵楼弄秋水。”“鸂𪄠”指的是一种水鸟,此处用来比喻人,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鸂𪄠飞翔的动作描绘出了人们忙碌的样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烟火的感慨。最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弄秋水”既指人的动作,也指水面上的波纹,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
译文:
毗陵城的西面渔船上点点的火光映红了天空,家家户户都在晚上燃起香烟熏染着碧空。
荻花丛中,依稀可以看见范蠡的坟墓;枫树林间,隐约传来阵阵萧瑟之声。
鸡鸣人语声声入耳,三十里外都能感受到;大小渔船相依相靠,在波涛中荡漾。
一对水鸟翩翩飞向天空,船上的渔父挥动着船桨,划动着江水的流动。
赏析:
首句“毗陵城西渔火红”交代了地点和背景。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的一幅江边捕鱼的景象,点明地点为常州,以景入诗,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奠定了整个诗作的背景。
第二句“家家夜香烧碧空”,诗人用一个“烧”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常州人家在夜晚点燃香炉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烘托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第三句“荻花离离季子冢”,“荻花”是诗人所处时代的物象,也是常州的标志性物象,而“季子”则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范蠡。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常州筑起了“季子庙”。诗人用“离离”来形容荻花繁密的样子,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幽静的氛围。
第四句“枫叶索索春申宫”,“索索”形容树叶飘落的声音,写出了秋天的气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第五句“鸡声人语三十里,大船小船浪相倚”,这一句诗描绘的是江边渔民的劳作场景,大船小舟相互依偎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安宁的画面。
第六句“鸂𪄠一双飞上天”,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鸂𪄠飞翔的动作描绘出了人们忙碌的样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烟火的感慨。
最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弄秋水”既指人的动作,也指水面上的波纹,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