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底天无隔,多应禹凿开。
海声通屈曲,石汗洗尘埃。
欲探岩崖去,空令杖履回。
无端僧占住,多少后人来。
和戴剡源同史宪使游三天洞二首
洞底天无隔,多应禹凿开。海声通屈曲,石汗洗尘埃。
欲探岩崖去,空令杖履回。无端僧占住,多少后人来。
注释:
- 这首诗是诗人贡奎与好友戴剡源一同游览位于三天洞的景色并作诗留念。
- “洞底天无隔”描述了三天洞内部的景象,天空与地底相连如同没有间隔。
- “多应禹凿开”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大禹开凿三座山、创造人间仙境的历史记忆的追忆。
- “海声通屈曲”描绘了海浪的声音在洞穴中曲折传播的景象,给人以深邃和神秘之感。
- “石汗洗尘埃”形容岩石上的水滴如汗珠般晶莹剔透,能够洗净尘埃,展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 “欲探岩崖去”表达了诗人想要探索洞穴深处、欣赏岩壁美景的愿望。
- “空令杖履回”则反映了诗人虽想探索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心愿,只得无奈而归。
- “无端僧占住”暗示了这个地方被僧人长期占据,可能与历史有关。
- “多少后人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自然景观长久以来吸引无数人来访的历史事实,以及它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三天洞内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和历史韵味的地方。诗中的“洞底天无隔,多应禹凿开”等句,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也体现了诗人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而“海声通屈曲”,更是将大海的波涛之声引入读者的想象之中,使人感受到海洋的辽阔和神秘。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幽深的洞穴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