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梁旧事惯常陈,道运湮微且莫伸。
便使臧仓无阻间,鲁侯未是有为人。

孟子不遇鲁侯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并称“孔孟”,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被尊为“亚圣公”。

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但始终未得到任用。他以“仁义”著称于世,提倡“仁政”,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像对待父母一样赡养和保护环境资源。

在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局势下,各国纷纷推行法家思想来强化中央集权,而孟子的主张则完全背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孟子一生困厄失意,四处碰壁。

孟子在齐国时,齐威王曾多次向他请教治国之道。齐威王问:“怎样才能使粮食多得用之不竭呢?”孟子回答说:“您一定要让粮食生长得茂盛啊!”接着又说:“如果五谷丰登,仓库盈满,还可以拿出去喂牛马,可是百姓们却会挨饿。”齐威王听后大悟,表示愿意按孟子的建议行事。

后来孟子离开齐国到魏国去,魏惠王多次向他请教治国方略,可每次都没有能听取孟子的意见。于是孟子感叹说:“我之所以不愿做卿相一类高官,就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在邹国的时候,齐宣王曾经派人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回答他说:“国君要能够实行仁政,老百姓才会跟从你。”齐宣王又问:“照这样说,国君应该先施行仁政吗?”孟子说:“对!只有先施行仁政,才能赢得老百姓真心实意地拥护,然后才能使他们为你效命卖力,从而治理好国家。”

齐宣王又问:“那么君王怎样才算施行仁政呢?”孟子回答说:“君主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义准则,其次再考虑其他问题。”齐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先生的话太迂腐了,不讲求实际效果。”孟子毫不客气地顶撞道:“大王怎么可以那样说话呢?难道您不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吗?”

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后来齐宣王终于采纳了孟子的建议,实行了仁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

齐梁旧事惯常陈,道运湮微且莫伸。

这里说的“齐梁旧事”,是指齐宣王曾经采用过孟子的一些政治主张,实行仁政。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孟子认为这些只是表面的功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他主张要从根本上下功夫,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道运湮微”是指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力正逐渐侵蚀着国家的统治力量。孟子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实力,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且莫伸”是指暂时还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孟子认为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便使臧仓无阻间,鲁侯未是有为人。

臧仓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策士。他曾劝说齐襄王不要攻打楚国,但襄王不听。后来他又劝说楚怀王不要去攻打齐国,但怀王也不相信他的话。最后他又劝说齐宣王停止攻打燕国,但宣王仍然一意孤行。

臧仓认为这些做法都是愚蠢的,因此他决定离开齐国去寻找一个更好的出路。他来到鲁国,见到了鲁庄公(前1045年—前766年),希望他能重用自己。然而鲁庄公并不信任他的能力,只是让他担任了一些小官。

后来鲁庄公去世,继位的鲁闵公又继续使用臧仓等人。但这些人仍然无法胜任工作。最终鲁国也被齐国所吞并,臧仓也因此而死。

鲁闵公见到臧仓后说:“听说你有远见卓识,所以特地请你来辅佐朝政。”臧仓回答说:“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臣,哪里谈得上有什么远见卓识呢?我只是尽自己的责任而已。”

鲁闵公说:“你的才智非常高明,怎么能说自己只是一个小臣呢?你一定能成为我的心腹大臣。”臧仓笑着说:“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策士罢了,怎么能配得上您的赏识呢?不过我想还是请您考虑一下吧!”

鲁闵公说:“我已经决定了,就任命你为大夫吧!”于是臧仓就成为了鲁国的大夫,但他并没有为鲁国做出什么贡献。后来他再次请求辞官回乡,但鲁闵公仍然挽留他。最后他还是不得不离开鲁国,回到齐国去了。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首句“孟子不遇鲁侯”,表明了孟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低下。由于他的学说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所以没有得到重用。

第二句“齐梁旧事惯常陈”,则进一步描绘了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临的困境。这里的“齐梁旧事”是指齐宣王曾经采取过的一些政治措施,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暗示了孟子的学说在当时社会中并不受欢迎,也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第三句“道运湮微且莫伸”则进一步强调了孟子学说的局限性。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陷入了黑暗之中,需要有人站出来改变这种局面。而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第四句“便使臧仓无阻间”则是对臧仓的评价。他认为虽然臧仓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鲁国的命运。这也暗示了孟子学说的局限性和局限性。

第五句“鲁侯未是有为人”则是对鲁闵公的评价。他认为鲁闵公虽然有一定的才华和能力,但在用人方面却显得犹豫不决。这也暗示了孟子学说的重要性和重要性。

第六句“岂止文章真妙哉”则是对这首诗整体的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孟子的经历和遭遇,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感慨。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首诗通过对孟子的遭遇和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主题。它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