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小忍与堪怜,公义私情获两全。
管叔若教封有庳,如凶凶罪岂无偏。
注释:
孟子有庳:孟子的兄弟中有一个叫有庳的人。有庳:指孟子的弟弟名有斯,即孟私。
弟兄小忍与堪怜:弟弟小不忍则可悯,也就是不忍心对弟弟下手的意思。
公义私情获两全:既维护了公共的正义又照顾到了私人的感情,做到了两全其美。
管叔若教封有庳:假如管叔(管仲,字仲)能教导他封地给有庳,那么有庳就不会被诛杀。
如凶凶罪岂无偏:如果管叔不教导他封地给有庳,那有庳就会被杀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孟子和有庳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于公义和个人感情之间矛盾的看法。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和“民本”,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公共利益为重,同时也要照顾到个人的情感和权益。而诗中的有庳,作为一个被孟子的弟弟所杀害的人,他的死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公义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
诗中的第一句“弟兄小忍与堪怜”,表达了孟子对弟弟小不忍则可能引发的暴力行为的担忧。第二句“公义私情获两全”,则是孟子对于如何处理好公义和个人关系的一种理想的描述,他认为在处理公义和个人关系时,既要追求公正,又要考虑到个人的尊严和情感,这样才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第三、四句则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如果管叔能够教导有庳封地给他,那么有庳就不会被杀。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统治者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公义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就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
最后一句“如凶凶罪岂无偏”,则是对历史的讽刺。如果管叔不教导有庳封地给他,那么有庳就会被杀死。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公义和个人情感关系的忽视,以及这种忽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