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体从宜无害义,不容外物独违时。
未能槁食并泉饮,咽李哇鹅岂可为。

注释:孟子打猎,道法从宜,无害于义,不容外物独违时。未能像枯槁的树木那样饮水,咽下李子和鹅肉怎么能做呢?

赏析:此诗是一首寓言诗,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孟子猎比的态度。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仁政”与“王道”,在古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在这首诗中,孟子被描绘成一个不务正业、沉溺于狩猎之乐的人。

第一句“道体从宜无害义”,意思是说,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不会有害于正义。这里的“道体”是指儒家的道德规范,而“宜”则是指适宜、恰当的。诗人认为,遵循道德规范,不仅不会对正义造成危害,而且还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句“不容外物独违时”,则是说,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违背时代的潮流。这里的“外物”指的是外界的事物或观念,而“独违时”则是指背离时代的要求。诗人强调,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喜好而不顾大局。

第三句“未能槁食并泉饮”,则是说,我虽然无法像枯树一样饮泉水,但却能咽下李子、鹅肉等美味佳肴。这里的“槁食”是指枯树一样的饮食习惯,而“并泉饮”则是说像泉水一样清甜的饮用方式。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虽然不能像枯树一样饮泉水,但却能够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

最后一句“咽李哇鹅岂可为”,则是说,咽下李子和鹅肉这种事情难道是可以做的吗?这里的“咽李哇鹅”是指吃掉李子和鹅肉这种行为,而“岂可为”则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做法的不屑一顾,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孟子打猎行为的批评和否定。诗人认为,孟子的行为偏离了时代的需求,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因此是不可取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认为应该遵循时代的需求,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