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异。
秦前后西赵前后,后蜀大夏相吞噬。
东晋元帝都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
玄宗末载溺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志。
文宗有才诛克明,德宗猜忌任卢杞。
太宗玄宗及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蜀吴越如蜂猬。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共有八句,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典故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五凉前后南北西,四燕前后南北异。”这句描述了历史上的五个朝代(五凉)和四个王朝(四燕)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
- “秦前后西赵前后,后蜀大夏相吞噬。”这里提到了秦朝和赵、西夏之间的战争,以及后蜀与大夏之间的冲突。
- “东晋元帝都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描述了东晋时期的皇帝元帝建都于建康,使得天下的南北方有了明显的差异。
-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这句话总结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南方有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北方则有元魏和东西魏两个王朝。
-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描述了北齐和后周这两个小国家在隋文帝统一天下之后被并入版图的历史。
-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这句话表达了对隋炀帝灭亡隋朝的惋惜之情,感叹隋朝三世之后即告灭亡。
-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描述了唐朝建立后,高祖和太宗两位君主成功建立了大唐帝国,开创了新的盛世。
-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描述了武则天在唐玄宗晚年改国号为周,而她的宰相张说一句话就改变了玄宗的心意。
- “玄宗末载溺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这句话回顾了唐朝玄宗末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和杨贵妃的死,以及后来的安禄山发动的叛乱。
-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志。”描述了肃宗收复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历史,以及宪宗被宦官杀害的悲剧。
- “文宗有才诛克明,德宗猜忌任卢杞。”这句话赞扬了文宗时期的贤能大臣,同时也批评了德宗时期的权臣卢杞。
- “太宗玄宗及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描述了唐太宗、玄宗和宪宗三位君主的成就,他们被誉为“三宗”可以媲美。
-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这句话反映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以及宦官在朝政决策中的干涉和影响。
-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描述了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更迭,包括梁、唐、晋、汉、周等五朝的兴衰。
-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这句话概述了五代时期的历史,五代共持续了五十三年,期间出现了十个国家的割据。
-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蜀吴越如蜂猬。”描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包括齐、楚、吴、燕、汉、晋、唐等七国,以及周、蜀、吴、越等地的割据势力。
-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描述了北宋取代后周建立政权的历史过程,以及新政权对割据势力的打击。
-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这句话描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情况,他在雪夜时常去拜访赵普。
-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这句话赞扬了宋代的太宗皇帝真宗,认为他是一位仁慈、英明、睿智的君主,他的继承者们也遵循了传统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