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阳极目云气昏,冲风扬波鼍窟翻。
湘妃抱琴望虞舜,日暮江竹多啼痕。
木兰为舟不可渡,谁幻层渊作平路。
天横夜静牛渚长,海市朝晴蜃楼吐。
祖孙移山山可移,昔人不信今见之。
千年犹有召伯埭,白面聚敛嗟何为。
谢氏祖孙创澧阳桥
涔阳极目云气昏,冲风扬波鼍窟翻。
湘妃抱琴望虞舜,日暮江竹多啼痕。 木兰为舟不可渡,谁幻层渊作平路。
天横夜静牛渚长,海市朝晴蜃楼吐。
祖孙移山山可移,昔人不信今见之。
注释译文:
涔阳:指涔阳县,地名,位于湖南衡阳附近。
云气昏:指天色昏暗如云气。
冲风扬波:形容大风掀起波涛汹涌。鼍窟:传说中的龙宫,这里借指洪水的源头。
湘妃:即舜帝的母亲,相传舜帝南巡,因洪水受阻,舜帝在湘江抱琴而泣,感动了湘水之神。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江竹:指湘江边的竹林,常被用作送别之地。啼痕:指泪水滴落在竹子上的痕迹。
木兰:传说中一种能浮水的植物,这里用来象征可以渡过危险的水域。
层渊:比喻深广的河流或湖泊。作平路:仿佛将险峻的山路变得平坦。
牛渚:古地名,现为安徽省境内的一个风景区。
海市:古代传说中海上出现的城市景象,这里比喻奇异的景象。朝晴:早晨晴朗的天空。蜃楼:传说中的海上蜃景,这里指天空中的奇异现象。
祖孙:指谢氏家族的成员。移山:指通过努力改变地形使之变得平坦。山可移:意味着山也可以被移动或改造。
昔人:过去的人。不信:不认为这是真实的事。今见之:现在却亲眼目睹了。
赏析:
《谢氏祖孙创澧阳桥》是陈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元代。这首诗描绘了涔阳地区洪水泛滥、地势险峻的景象,以及祖孙二人不畏艰难、努力创造平安之路的情景。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首句“涔阳极目云气昏”,描写了涔阳地区的天气状况和地理位置。涔阳位于湖南衡阳附近,地势较低,易受洪水侵袭。此处“极目”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对涔阳地势的担忧,也暗示了诗人对祖孙二人所做事业的高度关注。接着,诗人用“冲风扬波鼍窟翻”来形容洪水汹涌澎湃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这一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也为下文祖孙二人的努力做了铺垫。
第二句“湘妃抱琴望虞舜”,则引入了舜帝的故事。舜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贤君,他的母亲娥皇、女英因舜帝治水有功而感泣湘江,成为湘江女神的典故。这一典故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为祖孙二人的事业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接下来的两句“木兰为舟不可渡,谁幻层渊作平路”,则是对祖孙二人行动的直接描写。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木兰(一种能浮水的植物)比作可以渡过危险的桥梁,而将自己化为一层渊海(比喻深广的河湖或大海),以此表达祖孙二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巧妙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激昂动人。
结尾两联“天横夜静牛渚长,海市朝晴蜃楼吐”,则是对祖孙二人创造平安之路后情景的描绘。在这里,“天横夜静”象征着夜晚的宁静,而牛渚则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这里暗喻了祖孙二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海市朝晴则是一种奇特的气象现象,象征着他们所创造的道路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虚幻而美好。这一部分既体现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又表达了对祖孙二人成功的喜悦之情。
陈旅的《谢氏祖孙创澧阳桥》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以涔阳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为依托,通过祖孙二人的形象和行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和哲理意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