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赋归去,正合书义熙。
衣冠晋江左,寄奴我何知。
春秋乾侯笔,凡例日星垂。
诛心虽探微,临难将安施。
乃知书甲子,当在永初时。
古人日已远,浇风日已漓。
空馀五柳树,萧瑟西风吹。
诗句释义
- 甲子:在古代,“甲”代表天干的第一个,而“子”则代表地支中的第二个。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就是“甲子”,常用于纪年。
- 渊明赋归去,正合书义熙:这里的“渊明”指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他晚年时选择归隐田园,这与《周易》中关于“归藏”的记载相符,因此用“归去”来表达他的选择。同时,“书义熙”是指他在东晋时期的诗歌创作,与“义熙”相对应,表示他的生活状态。
- 衣冠晋江左,寄奴我何知:“衣冠”指的是士人阶层,而“晋江左”则指的是当时的福州一带。陶渊明曾在这里做过官,但他对这种官场生活并不感兴趣,所以用“何知”表示他对此并不清楚。
- 春秋乾侯笔:这里提到的“乾侯”可能是某个历史人物或地名。“春秋”则是指《春秋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干”在此处可能指代某种特定的学问或技艺。
- 凡例日星垂:“凡例”通常指的是一般的规范或准则。“日星垂”则是指太阳和星星都在天上悬挂,给人一种光明照耀的感觉。这里可能是在比喻某种普遍适用的标准或法则。
- 诛心虽探微,临难将安施:这句话似乎表达了一种矛盾或困惑的情感。一方面,“诛心”意味着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临难将安施”则暗示着在面临困难时应该如何应对。这里的“安施”可能是一个关键词,它涉及到在困境中如何妥善处理问题的方式。
- 乃知书甲子,当在永初时:“书甲子”可能指的是书写《周易》。“永初时”则是指东汉时期的一个时期,即汉和帝刘肇的永初中年至永元年间。这里可能是在说《周易》的写作时间应该在永初年间。
- 古人日已远,浇风日已漓:这句话似乎是在表达一种感慨或反思。“古人”指的是古代的人或文化传统。“日已远”意味着这些传统已经远离我们而去。“浇风”则是指不良的社会风气或习俗。“日已漓”则是在形容这些不良习俗的影响逐渐减弱。
- 空馀五柳树,萧瑟西风吹:这里的“五柳树”可能指的是陶渊明自己种植的五棵柳树。而“萧瑟西风”则是指秋天的凉风,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这句诗似乎是在描绘一种孤独、寂寞的景象。
译文
甲子之年,陶渊明赋归去,正好符合《周易》中关于归隐的教义。在晋江左岸,我对于官场生活一无所知,只知道陶渊明选择了隐居。春秋时代,干侯的笔法,凡例日星垂挂,诛心虽然深入探究微末之处,但在面临危难时应如何妥善处理呢?于是我知道《周易》是在永初年间编写的。古人的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那些不良的风俗也已经日渐淡薄了。只留下五棵柳树,它们在西风吹拂下显得格外萧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周易》的解读,展现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他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也反映了诗人对古代社会风貌的观察和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体现了陶渊明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