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清净地,塔下有僧居。
曾见宝花座,多留贝叶书。
禅师能伏虎,长者解观鱼。
来此求无相,尘心顿豁如。
【注释】
- 西峰清净地:指西峰寺。西峰寺是一处清净的地方。
- 塔下有僧居:西峰寺的塔下面有僧人居住。
- 曾见宝花座:指在西峰寺曾经看到供奉着的佛像,这些佛像被称作“宝花座”。
- 多留贝叶书:指在西峰寺中留下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这些经典被称作“贝叶书”。
- 禅师能伏虎:指一位和尚能够降服老虎。
- 长者解观鱼:指一位老人懂得观赏鱼。
- 来此求无相:指来到这里寻求佛道,希望达到佛家所谓的“无相”境界。
- 尘心顿豁如:指在这里修行后,原本纷扰的心突然得到了解脱。
【译文】
西峰寺是一个清净的地方,塔下面住着一位僧人。
我曾在那里看到供奉的佛像被称为“宝花座”,并留下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称为“贝叶书”。
这里的和尚能够降服猛兽,那位老智者懂得观赏鱼。
我来这里是为了寻求佛道,希望能够达到佛家所说的“无相”境界。
在这里修行后,原本纷扰的心突然得到了解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游客在西峰寺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述西峰寺的环境、僧人、佛像、经典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佛教圣地画面。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佛道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诗人以“西峰清净地”开篇,直接点明了西峰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描述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人详细描绘了在西峰寺的所见所闻,包括塔下僧人的生活环境、供奉的佛像以及留下的大量佛教经典等,这些细节都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场所。
诗句中的“曾见宝花座,多留贝叶书”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供奉的佛像称为“宝花座”,将留下的书籍称为“贝叶书”,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也体现了诗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和尚降服猛兽和老智者观赏鱼的描述,展示了佛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意义。
“来此求无相,尘心顿豁如”两句则是诗人对自身情感状态的抒发。他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佛道,希望能够达到佛家所谓的“无相”境界。在这里修行后,原本纷扰的心突然得到了解脱,这是诗人对于佛教修行带来的内心变化的真实体验。
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西峰寺的环境和氛围,还通过诗人的个人体验,展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