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来西竺,巍然南面尊。
法筵花散漫,香殿玉温黁。
龙象诸天下,钟螺竟日喧。
朝观立随喜,如在给孤园。
四月望观帝师发思跋影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三月三十日题八分僧院》。全诗如下:
四月望观帝师发思跋影堂
佛子来西竺,巍然南面尊。
法筵花散漫,香殿玉温黁。
龙象诸天下,钟螺竟日喧。
朝观立随喜,如在给孤园。
注释:
四月望:四月一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
发思跋影堂:佛教传说中,佛陀曾发愿,如果众生能到其住处瞻仰礼拜,则将为他们解除一切罪业。因此,后人便以“发思跋影堂”来形容佛寺。
佛子:指佛教徒。
来:来到。
西竺:印度古称,梵语Sikhara的音译。
巍然:高大的样子。
南面:古代帝王坐北朝南,此处指皇帝坐在南边。
尊:尊贵的人或物。
法筵: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花散漫:花朵散落的样子。
香殿:佛教寺院中的殿堂。
玉温黁:美玉制成的炉具。
龙象:佛教中的两种神兽,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此处泛指佛教徒。
天下:这里指的是整个世间。
钟螺:佛教寺庙中报时的器具。
朝观:早晨观看。
立随喜:站在那里表示喜悦、赞同。
给孤园:唐代长安城东南角有一片荒芜的土地,被称为“荒园”。唐代宗室李泌曾经在这里种树植花,称为“给孤园”。后来,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给孤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四月一日这天,站在寺院里,眺望着远方的帝师发思跋影堂的景象。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寺院的庄严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