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从石城寺,去访石桥僧。
锡杖空山路,禅龛独夜灯。
道知文畅得,诗识皎然能。
到日西岩下,应吟瀑布淜。
诗句解释:
- 来从石城寺:指的是诗人从石城寺出发。石城寺是位于天台山的一个著名古刹,诗人此行可能与拜访寺庙或进行宗教活动有关。
- 去访石桥僧:指的是诗人前往石桥村的僧人那里。石桥村位于天台山附近,可能是一个便于访问的地方,僧人可能是当地知名的高僧或有特殊地位的人物。
- 锡杖空山路:锡杖是僧人用来行走的棍子,这里形容僧人在没有其他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走在山林中,给人一种孤独而又超然的感觉。
- 禅龛独夜灯:禅龛是指和尚修行用的小屋,夜晚只有一盏孤灯,这描绘了一个清静、简朴的环境。
- 道知文畅得:这句话可能是指诗人对于佛教的理解深刻,或者诗人对佛法的领悟达到了一种境界。这里的“道”和“文”分别指佛教的教义和文字表达,而“畅”和“得”分别表示理解和实践。
- 诗识皎然能: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这里可能是诗人自谦地提到自己虽然有诗才,但可能还不足以达到皎然那样的水平。
- 到日西岩下:日指太阳,西岩是天台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诗人可能在描述他到达天台山后的具体位置,即日落西山时抵达的西岩。
- 应吟瀑布淜:淜是水流冲击岩石的声音,这里可能是形容瀑布的声音,诗人可能在这里欣赏瀑布并吟咏其美景。
译文:
从石城寺出发,去拜访石桥村的僧人。
锡杖在空寂的山路上行进,夜晚禅院内只有一盏孤灯。
了解佛理的人知道文畅之能,懂得诗歌的人能识别皎然之才。
到达日落之时,我站在西岩下,应该会吟诵赞美瀑布的诗歌。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的观察和内心的感受。诗人从石城寺出发,前往石桥村看望僧人,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在石桥村,他独自一人行走在空旷的山路上,夜晚则在禅院内点燃一盏孤灯,这样的场景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画面。
诗中的“道知文畅得”展现了诗人对于佛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学才华的自信。他认为,那些真正理解佛教教义并能将其融入诗歌创作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骚客。这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和对知识的渴望。
最后两句“到日西岩下,应吟瀑布淜”,“应”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景象的期待和兴奋之情。诗人站在西岩下,可能会被眼前壮观的瀑布所震撼,从而激发出他的灵感,写下赞美自然之美的诗歌。这种期待和激动的心情,也使得整个旅程更加充满诗意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的描述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它也透露出诗人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