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
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
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
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
胥也来读山中书。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
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
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
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

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

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

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

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

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

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

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
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
胥也来读山中书。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
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
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
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

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
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注释:

  1. 盱母城(今河南省息县)的城南是隐居之地,那里的人一生都在耕种农田。
  2. 何时移居到了明山?在那里建了一座高楼,山顶云雾缭绕。
  3. 环绕着山峰的小山谷共有三十六座,里面有一个清澈的水池,四周被桑树和竹子掩映。
  4. 太阳升起后,山谷中的烟雾逐渐消散,偶尔能看到行人从深谷中走出。
  5. 池头的古井穿透石头而空,底部与江水相通。井里有一条长约一尺半的鲤鱼,人们都不敢去捉它,因为它像蛟龙一样神秘。
  6. 隐居在此的是谁呢?是曾子白,还有跟随他的人胥生式。
  7. 先生喜欢与自然为伍,他的志趣在于居住在山上而不是追求神仙。
  8. 胥生也来阅读山中的书卷。溪边的老翁和野人时常拜访他,带着篮子装着蕨菜和酒瓶装着酒。
  9. 兴致高昂地在墙壁上题诗作画,墨迹渗透入石头,显得有些模糊。
  10. “华盖”和“浮丘”,“石门”与“麻姑”,相邻的山峰和峡谷,可以让人游览欣赏。
  11. 山中的欢乐足够让人感到满足,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12. 如今这个人却不愿意留在这里,京城的尘土已经茫茫无边,时间也已经晚暮。
  13. 难道不知道我也是一个喜爱山的人吗?但还没准备好山资就不得不回去。
  14. 曾先生,什么时候和我一起去明山行走,一起清扫楼上的松涛声?
  15. 我准备用一年的黄精来饱餐一顿,然后飞升到仙境的阶梯上,朝拜至高的玉帝。

赏析:
《重赋明山歌送胥式有仪还武昌》是一首表达对自然景色赞美和向往之情的古诗。诗人张翥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山水之美的幽静世界之中。通过对隐居者生活状态的描绘、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对于隐逸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于自然的深深敬畏。

评析:
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元代诗歌中的佳作。诗人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对隐居者们生活的描绘,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此外,诗人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象征手法,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写作背景:
《重赋明山歌送胥式有仪还武昌》创作于元代。元代社会虽然历经战乱,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对于田园生活和山水美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隐居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