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吹浪苍云湿,万丈银潢挂遥碧。
泰华倒景天柱摇,电母蟠空轰霹雳。
道人胸次溟渤宽,高堂六月生昼寒。
墨花溅香夜欲滴,晴漦护霭秋不干。
晓蹴云衢留步武,上际文明当九五。
天瓢未可私吾乡,远近苍生待霖雨。
【注释】苍龙:《楚辞》中说:“天柱降兮大雨,帝哀矜兮九土。”这里指雨神。浪图:指雨势汹涌的图画。万丈银潢(huáng):银河。银潢,银河。遥碧:遥远的地方。泰华:泰山和华山,这里指中国。倒景:颠倒的景象,指天地颠倒。“摇”是动词。电母:雷电之神。道人:道士。溟渤:水波,海潮。墨花:墨汁,这里指用墨画的水波,也指雨点。漦(yì):液体的润泽。晴漦:晴朗时的云气或雾气。秋不干:秋天不下雨。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雷雨将至的情景。诗一开头就写老龙吹动着海浪,在天空上形成巨大的云层,把万里银河都淹没了。接着就写到雷公电母在空中打起霹雳,天上地下一片混乱,仿佛要颠倒乾坤一般。这两句诗写得极为形象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接下来四句,写的是雷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景象。诗人以极其丰富的想象,把雷雨前的天气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二句,诗人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先写老龙吹浪时形成的壮观景象,然后写雷公电母在空中打起的霹雳。
第三句,诗人又转换视角,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听到天柱震动的声音,看到雷电之神在空中盘旋。
第四句,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寒意,就像六月里太阳高照却依然感到寒冷一样。
第五句,诗人又转换视角,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闻到墨汁的气味,像夜里要滴落下来一样。
第六句,诗人再转换视角,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看到早晨的云路被电光所照亮,好像在行走的样子。
第七句,诗人又转换视角,从时间角度来写,认为到了文明的时代应该当皇帝的。
第八句,诗人又转换视角,从空间角度来写,认为天下的老百姓都在等待雨露。这里的“天瓢”指的是天上的云彩,“私吾乡”的意思是想让我家乡得到雨水。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