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颠榆蹶大河倾,舟过陶波浪始平。

篷影学遮冠盖道,橹声如斥子孙名。

塞鸿已厌趋南北,沙鸟谁知乐性情。

想像故园松菊在,为谁漂泊尚劳生。

诗句逐句释义

首联:“河从封丘北寻故道所过庐里荡然无遗壮木连抱披蔽中流者强半”

这句描述了河流从封丘往北寻找原来的道路,经过的地方(庐里)一切都被洪水冲刷得一空。”荡然无遗”意味着完全被冲刷干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壮木连抱”指的是巨大的树木相互连接,形成了遮蔽的景象。

颔联:“篷影学遮冠盖道,橹声如斥子孙名”

这里描绘了船只在河上行驶的景象。“篷影学遮冠盖道”形象地比喻了船帆的影子遮挡住了天空和道路,给人一种遮蔽的感觉。而“橹声如斥子孙名”则暗示着船桨划水的声音如同斥责、命令一样,强调了河水的湍急以及航行的紧迫。

颈联:“塞鸿已厌趋南北,沙鸟谁知乐性情”

这句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塞鸿”可能是指迁徙的大雁或者是某种象征性的事物,”厌趋南北”意味着它们已经厌倦了来回奔波的生活,不再追求南北迁移的方向。”沙鸟”可能是特指一种在沙漠中生活的鸟类,”谁知乐性情”则表达了对这种生物本性的了解和感悟。

尾联:“想像故园松菊在,为谁漂泊尚劳生”

这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通过想象回到故乡,看到松树和菊花依然在那里。然而,他感到自己仍然在四处漂泊,生活艰辛。”为谁漂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疑问和不安,不知道自己的漂泊是为了什么。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河流的描述、船行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的思考。首联描绘了洪水过后的荒芜景象,象征着生活中的无常和变迁。颔联中的“篷影”与“鼓声”分别象征自然的遮蔽与人的奋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颈联通过“厌趋南北”与“谁知乐性情”反映了生命的无奈与追求。尾联通过想象故乡的景色与现实的漂泊形成反差,表达了对归宿的渴望以及生命意义的探索。整体上,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与个人境遇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