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由来住远郊,箪瓢谁识是英曹。
陶潜未得寻归计,杨子元能作解嘲。
尽放阴阳催日驭,且收风月入霜毫。
嗟嗟州县劳生客,千里关山马骨高。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10年)冬。全诗四联,前两联写诗人与杨塘徐改之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理解;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感受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注释:
- 己丑:宋宁宗嘉定十三年。
- 杨塘:地名。
- 徐改之:作者的朋友。
- 大隐:真正的隐士。
- 箪瓢(dān pá):古代隐士用竹筒盛饭,葫芦盛水。
- 英曹:英明的官员。
- 陶潜: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
- 元能:能够。
- 阳:阳光。
- 阴:月亮。
- 日驭:太阳。
- 风月:自然风光。
- 霜毫:霜下的笔锋。
- 劳生客:为仕途奔波的人。
- 马骨高:指马骨在山上被风吹得很高,比喻功名显赫。
赏析:
这首诗是辛弃疾晚年归隐后所作。他在诗中与杨塘徐改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隐居生活的理解和对官场生活的不满。
第一联:
- 大隐由来住远郊:真正的隐士总是住在偏远的地方。这里的“远郊”意味着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之所。
- 箪瓢谁识是英曹:谁能识别出这样的英明之才呢?箪瓢是古代隐士用来盛饭的竹筒,这里用来比喻隐居生活简朴而清高。英曹即英明的官员,这里指的是那些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人。
第二联:
- 陶潜未得寻归计:陶渊明未能找到回归自然的计划。陶潜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曾经辞去官职,过着隐居的生活。这里的“未得”表示尚未实现。
- 杨子元能作解嘲:杨子曾经能够写出解嘲的文章。这里的“解嘲”是一种文学形式,用以讽刺他人的言行举止。杨子即杨修,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才华横溢,擅长写作。
第三联:
- 尽放阴阳催日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阴阳”泛指自然界的光明和黑暗,日月交替,昼夜更替。“催日驭”则是指利用日月的运行来驾驭时光。这里的“驭”有控制、驾驭的意思。
- 且收风月入霜毫:暂且收藏自然风光,用来形容文思泉涌。这里的“风月”指的是自然风光,“霜毫”则是形容文笔如霜般的锐利。这里的“入”表示吸收、融入。
第四联:
- 嗟嗟州县劳生客:感叹自己在州县之间奔波劳累,如同过客一般。这里的“嗟嗟”表示叹息、感慨。这里的“劳生客”指的是为了生计而在外奔波的人们。
- 千里关山马骨高:形容在千里之外的关山之上,马匹的骨骼依然高大挺拔,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这里的“高”表示高昂、坚强。这里的“关山”指的是山川险要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同时,也通过对比田园风光和官场生涯,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