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嚣尘日夜侵,好风吹到白云深。
智仙久住夸山色,俗客初来恋竹阴。
万事不如收脚坐,三年应负掉头吟。
疲民不忍加鞭棰,谁识平生水石心。
次韵题兰溪洞源壁间
元代诗人曹伯启七律咏怀
南北嚣尘日夜侵,好风吹到白云深。 智仙久住夸山色,俗客初来恋竹阴。万事不如收脚坐,三年应负掉头吟。疲民不忍加鞭棰,谁识平生水石心。
注释译文
- 南北方喧嚣尘埃不断侵袭,好风却能吹到那高远的白云深处。
- 智者如仙人般长久居住此地,夸赞着山上的美丽景色;而普通人初来乍到,则只对竹林下的阴凉充满喜爱。
- 面对人生百态,我们不如放下杂念,安坐下来静心思考;已经三年了,我也应该像掉转头一样放弃那些无益的吟唱。
- 对于疲惫的人们,我不忍心增加他们的负担和压力;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我的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平静与自然。
-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官场沉浮中的无奈与反思。通过对兰溪洞源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曹伯启的作品,以兰溪洞源为背景,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卷。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透露出他对官场沉浮的深刻反思。
首联“南北嚣尘日夜侵,好风吹到白云深”描绘了兰溪洞源周围环境的独特魅力,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纷扰,这里总有一片净土等待人们去发现和珍惜。诗人用“智仙久住夸山色”,赞美了那些选择在此隐居的高士们,他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第二联“智仙久住夸山色,俗客初来恋竹阴”则转向了对普通访客的感受。虽然他们初来乍到,但对这片山林的喜爱溢于言表,无论是智者还是凡人,都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第三联“万事不如收脚坐,三年应负掉头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不如暂且放下,寻找内心的安宁。经过三年的时间沉淀,诗人也应该有所反思,放弃那些无谓的吟唱,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最后两联“疲民不忍加鞭棰,谁识平生水石心”则是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他认为,对于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继续施加压力。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认为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是对兰溪洞源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它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反思,曹伯启展示了一个诗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