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春秋两鬓皤,丹诚贯日口悬河。
策能匡世时不用,天实厌唐人奈何。
自古大材多薄命,而今我辈亦登科。
可怜熏腐俱尘土,得似高名永不磨。

诗句解析

1 “卷书春秋两鬓皤”:这一句描述了主人公在阅读《春秋》时两鬓斑白,表现了他的年老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1. “丹诚贯日口悬河”:描绘了主人公忠诚坚定,言辞如瀑布般倾泻。
  2. “策能匡世时不用”:表达了虽然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但却未能得到重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3. “天实厌唐人奈何”:暗示了唐朝的衰败,也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伤。
  4. “自古大材多薄命”:指出历史上许多有大才能的人往往命运多舛,反映了对命运的感慨。
  5. “而今我辈亦登科”:虽然自己没有达到高位,但依然能够有所成就,表达了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6. “可怜熏腐俱尘土,得似高名永不磨”:表达了对自己一生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强调了保持高洁名声的重要性。

译文

一卷春秋两鬓斑,忠心贯日言滔滔。
才高未被时所用,天命厌唐何可逃。
自古英雄多夭折,今朝我辈亦有成。
可惜功名化为尘,唯有高名永不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老学者的故事,展现了其一生的起伏与感慨。首句“一卷春秋两鬓皤”,描绘了主人公年老但仍热爱学习的情景,体现了其深厚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热情。接下来,“丹诚贯日口悬河”,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忠诚且言辞犀利的特点。然而,面对现实的无力,“策能匡世时不用”,揭示了即使有治国之才,也可能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诗中还提到了历史的教训“自古大材多薄命”,反映了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尽管个人遭遇如此,主人公仍然保持着对功名的追求,表现出“而今我辈亦登科”。尽管如此,诗人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功名可能只是一时的荣耀,“可惜功名化为尘”,表达了对功名过眼云烟的哀叹。结尾“唯有高名永不磨”,则是对自身坚持正义和清白的高洁人格的肯定,强调了名誉的长久和不朽的价值。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维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