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发秋潦,东鲁数州没。
及兹黄河交,南徐更汤割。
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
高原尚为沈,低土焉得遏。
夜来泊溪岸,寒螀啼冷月。
鸿雁无宁宅,蛟蜃有深窟。
秋成一月浸,百草俱烂物。
客中视此意,忧事贯华发。
茫茫下双洪,寥落寸心掇。

【注释】1. 发秋潦:秋季的洪水。2. 东鲁:指兖州一带,今山东省西南地区。3. 及兹:至此。4. 黄河交:黄河两岸相接。5. 南徐:指徐州一带,今江苏省北部地区。6. 行木末:沿河岸而行。7. 高原:指泰山一带的高亢地形,地势高峻的地方。8. 低土:指山间河谷地带,地势低洼的地方。9. 沈:沉没。10. 遏:阻止。11. 夜来:夜间。12. 寒螀(jiáng):一种昆虫名,即寒蝉,俗称知了。13. 百草:指各种草木。14. 鸿雁、蛟蜃:指水鸟和水中的怪兽。15. 浸:淹,淹没。16. 烂物:枯萎的植物。17. 意:心情。18. 下双洪:指黄河泛滥成灾。19. 寥落:寂寞冷落。20. 寸心:一颗心,这里指诗人的心情。

【赏析】此诗为《登兖州城楼》之第二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漂泊到兖州时所做。

首联“泰山发秋潦,东鲁数州没”写秋雨从泰山发源,东鲁一带数州都被淹没的情景。泰山在山东中部,是齐鲁文化的象征,也是古兖州之地。“秋潦”,指秋天的雨水。“数州没”指数州城邑都成了水乡泽国。“未”字点出这是秋天。

颔联“及兹黄河交,南徐更汤割”写黄河两岸相接,南徐州一带也遭洪水冲毁的情景。此时正值安禄山攻陷河南后,又攻陷徐州等地,故云“南徐”。杜甫此时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于战乱之中,故说“更汤割”。

颈联“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写作者乘坐着归船顺水而下,来到岸边系好船缆,沿着河岸行走。这两句写出了杜甫在艰难困苦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五句“高原尚为沈,低土焉得遏”写高地仍被洪水淹没,低洼地方难以阻挡洪水。这句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六至八句“夜来泊溪岸,寒螀啼冷月。鸿雁无宁宅,蛟蜃有深窟。”写夜晚在岸边停船,听到寒蝉的叫声;看到鸿雁没有安定的住处,而蛟蜃却有深藏的秘密。这几句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尾联“秋成一月浸,百草俱烂物。客中视此意,忧事贯华发。”写作者看到秋季一个月的时间,草木都被淹没了,心中充满忧愁。这两句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的忧虑以及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整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秋雨、黄河、寒蝉、鸿雁、蛟蜃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此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