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中分,流年过半,尘劳系人无尽。桑柘周围,菅茅低架,且喜水亲山近。倦飞高鸟,算也有、闲枝栖稳。纸帐绸衾,日高睡起,懒梳蓬鬓。
闲阶土花碧润。缓芒鞋、恐伤蜗蚓。倒掩衡门,空解草玄谁信。俗驾轻云易散,赖独有莲峰破孤闷。世事悠悠,从教莫问。

【注释】

百岁:百年。中分:年满百岁,指人到晚年。流年:年华。尘劳:俗世烦恼。系:束缚。桑柘:桑树、柘树。周围:环绕。菅茅:一种植物名,这里指草房的屋瓦。水亲山近:有水又有山,形容住处优美。倦飞高鸟:疲倦的鸟儿,意谓诗人厌倦官场。算也有:也,暂且。闲枝:悠闲的树枝,比喻隐居之地。纸帐:纸糊的帐子。绸衾:绸缎做的被子。日高睡起:太阳升高时醒来。蓬鬓:蓬乱的发髻。

闲阶:庭院中的台阶。土花:泥土上的花,这里指野花。芒鞋:草鞋。恐伤蜗蚓:恐怕被蜗牛、蚯蚓等小动物伤害。衡门:横木为门。空解草玄:徒然地研究草书、《易经》一类的玄学。俗驾轻云易散:世俗的车马很容易消散在轻飘的云雾之中。莲峰破孤闷:像莲花一样的山峰能够解除心中的孤闷。世事悠悠:人世间的一切事都是那么的悠远和渺茫。莫问:《论语·述而篇》中有“莫我知也夫!”(《论语注疏》卷六)孔子自叹不知天命,后人常以之比喻自己无能为力。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张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写暮年归隐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上片写词人对晚景的惬意;下片则写词人对于归隐生活的感受。

上片起首三句,写词人年已过半,又过了百岁。这年华如流水般逝去,而尘世的烦恼却依然纠缠着词人,他如同一只困于茧中之鸟,无处可逃。然而,词人并不介意这些,因为他知道,在这山水环抱之中,他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

接下来的四句,词人描述了自己居住环境的清幽美丽。在桑柘林中,屋舍低矮,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那潺潺流淌的小溪,又给这个小天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这里,词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倦飞”两句,词人感叹那些高飞远走的倦鸟,它们虽然暂时找到了栖息之处,但却无法真正安享太平。而自己则不同,他有着闲适的枝头,能够安稳地度过每一天。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纸帐”两句,词人描绘了自己简朴的生活状态。一张纸糊的帐子,一床绸缎做成的被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温馨。这种生活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诗意与美好。

“闲阶”两句,词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庭院里的台阶上,生长着野花;而脚下的草地,又像是被蜗牛和蚯蚓踩踏过的一样。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宁静。

最后两句,词人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世俗的车轮常常带着人们匆匆前行,一旦停下就会消散在轻飘的云雾之中。而自己却有幸拥有这样一片清净的土地,可以远离尘嚣,享受片刻的安宁与孤独。

下片起首三句,词人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在这里,他不再为官宦之事所困扰,而是专心致志地研究草书、《易经》等学问。这种专注的态度,让他得以静下心来品味生活的真谛。

“俗驾”两句,词人感叹世间的繁华与喧嚣。世俗的车辆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消失在轻飘的云雾之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遗憾与叹息。而自己却能够找到这片清净的土地,远离这一切纷扰。

“世事”两句,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看法。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事务都是如此的悠远和渺茫,不必太过执着地去追求。只要心中有了一份宁静与淡泊,就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化。

结尾一句,词人用“莫问”二字收尾,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的淡然态度。他认为既然一切都无法把握,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纠结于其中。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整首词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它不仅描绘了词人的晚年生活,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宋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