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山中采药翁,问姓但指檐前桐。
君家本以桑为氏,胡不种桑翻种梓。
桐君采药不学医,桑君学医兼采诗。
朝来索我歌梓山,使我阁笔频支颐。
问君梓树家何处,青山难寻梦中路。
但见清风两袖宽,诗筒戢戢多于树。
长歌短歌亦奚为,坐看药笼悬蛛丝。
种桑种梓俱有术,也应无术医君痴。
梓山行赠桑生
梓山:指梓潼山。
昔闻:先前听说,表示对桑先生仰慕之情。
采药翁:善于采集草药的隐士。
问姓但指檐前桐:询问姓名时只是指着门前的梧桐树。
君家本以桑为氏,胡不种桑翻种梓:桑先生原来姓桑,为什么却改姓氏为梓呢?
君:对朋友的尊称。
胡不种桑翻种梓:为何不种桑却改姓为梓呢?
桐君采药不学医,桑君学医兼采诗:梧桐山上的隐士不学医而学诗,桑树上的隐士既学医又学诗。
朝来索我歌梓山,使我阁笔频支颐:今天早上有人让我唱歌,我只好放下笔,用手托着下巴听。
问君梓树家何处,青山难寻梦中路:请问您的梓树是生长在哪里呢?因为梦中难以找到,所以难以回答。
但见清风两袖宽,诗筒戢戢多于树:只见你的衣袖宽阔,诗筒比树枝还多。
长歌短歌亦奚为,坐看药笼悬蛛丝:无论长歌短歌都是徒劳无益的,只能坐着看着药笼里挂着蜘蛛网。
种桑种梓俱有术,也应无术医君痴:既然都能种桑和种梓,那么您为什么不学医呢?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梓山遇见桑生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桑先生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梓山行赠桑生”,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在梓山遇到桑先生。
第二句“昔闻山中采药翁,问姓但指檐前桐”,诗人回忆起先前听说桑先生是个善于采集草药的隐士,只因为门前的梧桐树而得名。
第三句“君家本以桑为氏,胡不种桑翻种梓”,诗人质疑桑先生为什么要改姓氏为梓呢?可能是因为他不想被人打扰吧。
第四句“桐君采药不学医,桑君学医兼采诗”,诗人描述了两位隐士的不同生活态度:梧桐山上的隐士不学医但学诗,而桑树上的隐士既学医又学诗。
第五句“朝来索我歌梓山,使我阁笔频支颐”,诗人被要求唱歌,只好放下笔,用手托着下巴听。
第六句“问君梓树家何处,青山难寻梦中路”,诗人询问梓树的家在哪里,因为在梦中也找不到。
第七句“但见清风两袖宽,诗筒戢戢多于树”,诗人看到衣袖宽阔,诗筒比树枝还多。
第八句“长歌短歌亦奚为,坐看药笼悬蛛丝”,诗人感叹不论长歌短歌都是徒劳无益的,只能坐着看着药笼里挂着蜘蛛网。
第九句“种桑种梓俱有术,也应无术医君痴”,诗人认为既然都能种桑和种梓,那么您为什么不学医呢?可能是觉得学医会让人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