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封圆细书旨勤,书中字字非虚文。
鸿鹄垂翅志霄汉,饮啄不肯随鸡群。
堂前趋走典谒者,堂上软语芝兰薰。
出门月朔忽月晦,敬听命召寂无闻。
覆蕉求鹿不知处,自猜身是淳于棼。
官街马过不闻声,但见飞盖飘青云。
【注释】
《疑梦》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贞元十二年(796)春。这首诗以鸿鹄比喻自己高洁的人格,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疑梦:怀疑是不是在做梦。
- 书封圆细书旨勤:书信的封口很圆很紧,字迹工整,内容恳切勤勉。
- 书中字字非虚文:书中的每一行字都不是虚假的文字。
- 鸿鹄垂翅志霄汉:天鹅展翅飞翔在高空,比喻自己的抱负高远。
- 饮啄不肯随鸡群:乌鸦不会跟着鸡一起觅食,形容人不随波逐流。
- 堂前趋走典谒者:在朝廷中奔走奉承、求官谋禄的人。
- 堂上软语芝兰薰:在厅堂中说话时散发出像芝兰一样的香气。
- 出门月朔忽月晦:刚出大门就遇到一个月阴的时候。
- 敬听命召寂无闻:恭敬地听着命令,却没有人回答。
- 覆蕉求鹿不知处:把蕉叶倒过来寻找鹿,却找不到。比喻方向错误或找错了地方。
- 自猜身是淳于棼:自己猜测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淳于棼。
- 官街马过不闻声:在官道上骑马经过,却没有听到马蹄声;形容人被忽略或被人遗忘。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对主人公梦境中的奇异经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首句“疑梦”表明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主人公的梦境,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未来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次句“书封圆细书旨勤”,描绘了书信的细节,暗示了信的内容是诚恳而恳切的。
第三句“书中字字非虚文”,进一步强调了书信内容的真诚和恳切。
第四句“鸿鹄垂翅志霄汉”,比喻了主人公胸怀壮志,不愿意随波逐流。
第五句“饮啄不肯随鸡群”,则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
第六句“堂前趋走典谒者”,描述了他在朝廷中奔走奉承、求官谋禄的情景。
第七句“堂上软语芝兰薰”,则描绘了他言辞高雅、举止得体的形象。
第八句“出门月朔忽月晦”,意味着他的出行遭遇了一场意外的阴雨天气。
第九句“敬听命召寂无闻”,暗示了他的行动没有得到回应,甚至可能被误解。
第十句“覆蕉求鹿不知处”,则是他陷入了困惑之中,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
第十一句“自猜身是淳于棼”,表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故事中的淳于棼。
第十二句“官街马过不闻声”,则进一步揭示了他与现实社会的疏离感。
这首寓言诗以梦境为线索,通过对主人公梦境中的奇异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追求理想、不畏挫折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