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车西来声轹辘,夜夜空山草间宿。
今年蝗旱草亦无,怀川竹林如帚秃。
旅人怀抱从可知,失喜君家篱下菊。
况逢名胜宜尽欢,谈笑未终眉暗蹙。
赋诗把酒独移时,日下风凄体生粟。
吁嗟世上无唐衢,若有唐衢见应哭。
【注释】
①张济:唐末诗人,字子高。道家分韵得菊字,即以“菊”字为韵脚,分韵赋诗。②鹿车西来声轹辘:形容车子行驰的声响。③草间宿:指在野外过夜。④怀川竹林:指隐居在四川的竹林中。⑤篱下菊:篱笆旁边的菊花。⑥名胜:美好的景致或名胜古迹。⑦谈笑未终眉暗蹙:形容高兴的时候,忽然忧愁起来。⑧唐衢(qú):战国时期人。曾游说秦昭王,劝其不要攻打赵国,秦昭王不听,结果被赵军所杀。⑨哭:表示哀悼。
【赏析】
此是一首赏菊诗。首联写旅途所见,颔联写秋日之景,颈联写隐居之乐,尾联写遇事之悲。全诗语言简练,感情真实,意境优美。
开头两句:“鹿车西来声轹辘,夜夜空山草间宿。”这是一幅典型的秋夜行旅图。诗人骑着一匹马,马背上驮着一只装满行李的车。车轮轧着地面发出辚辚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山野间回荡、传响。“声轹辘”与“空山”相照应,渲染了旅途的寂寥、凄清和孤独。“夜夜空山”,则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寂寞和凄清。“草间宿”三字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天,而且天气很冷。这两句虽然只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却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感情基调;同时通过“夜”、“空”二字的使用,也暗示了旅途之漫长、之艰难。这种凄凉的景色和漫长的行程,为下面的赏菊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今年蝗旱草亦无,怀川竹节如帚秃。”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诗人用“蝗旱”来形容今年的收成不好,连田里的禾苗也没有几片了;“无”字写出了灾情的严重性。而“草亦无”则进一步说明了灾害的范围之广、之大,以至于田野里长不出任何的草木。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只能选择在山野间、草丛里过夜,而“怀川”则是诗人当时隐居的地方,所以这里又用“竹节如帚秃”来形容竹林被破坏后的惨状。“竹节如帚秃”既描绘出了竹林被毁后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之情;而“亦无”二字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灾难之重。这两句既是对当前时政的描述,更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旅人怀抱从可知,失喜君家篱下菊。”这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回应。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仍然心怀故土,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当得知主人家中有菊花盛开时,他的心情顿时变得愉悦起来。这里的“怀抱”指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失喜”指的是诗人因见到菊花而感到的喜悦;“篱下菊”则是指主人家院子里的菊花。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表现了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况逢名胜宜尽欢,谈笑未终眉暗蹙。”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在这里,诗人再次遇到了美景,但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因为他知道,这次出游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美景,而现在他却陷入了困境之中。然而,尽管心情复杂,他还是努力地保持着笑容,不想给主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当他听到主人谈论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他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这句诗既表现出了诗人对名胜之地的向往,也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赋诗把酒独移时,日下风凄体生粟。”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在这里,诗人开始吟诗饮酒,陶醉其中;然而,当夕阳西下、晚风吹起的时候,他却感到身体有些凉意,仿佛要生病一样。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在,也表现了他对于美景的喜爱和留恋。
整首诗以赏菊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审美追求。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传达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己在旅途中的经历,表现了自己的豁达胸怀和坚韧精神;通过对比名胜之地的美景和现实中的困境,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个人理想的失落;最后,通过吟诗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