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水涸铜人毁,西园青青草千里。秦川公子走乱离,瘦马疲童面如鬼。
俊君威名跨海南,虎视走鹿何眈眈。可怜膝下尽豚犬,谁复大厦收楩楠?
落月楼头髀空拊,目断神州隔风雨。平生不识大耳公,座上客归丞相府。
春深铜雀眼中蒿,揽涕尚复思登高。江山破碎非旧土,版图何日还金刀。
荆台高楼已荆棘,丹青写赋工何益。君不见袁家有客能骂贼,将军头风重草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再赏析艺术特色。

1)题王粲登楼图: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早年与刘表友善,后随刘备入益州,因见刘璋暗弱,遂归刘备,任军谋祭酒;刘备称帝,迁为侍中,转中郎将,领豫章太守,卒于官舍。王粲善辞赋,所作《登楼赋》,是汉赋中的名作。

译文:临洮水干涸铜人毁坏,西园青青草千里。秦川的公子在流离失所中奔走,瘦马疲童面色惨白。 俊君威名横跨海南,虎视眈眈地盯着猎物。可怜膝下尽是犬羊之徒,谁又重新收罗楩楠木?落月楼头髀肉空拍,目断神州隔风雨。平生不识大耳公,座上客归丞相府。春深铜雀眼中蒿,揽涕尚复思登高。江山破碎非旧土,版图何日还金刀。荆台高楼已荆棘,丹青写赋工何益。君不见袁家有客能骂贼,将军头风重草檄。

赏析:这首诗前六句写景抒情,后四句议论抒情,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分裂的悲痛之情。首联“临洮水涸铜人毁,西园青青草千里”点明时局。当时正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南征荆州之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颔联以“秦川公子走乱离,瘦马疲童面如鬼”两句写乱世之中的悲惨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颈联“俊君威名跨海南,虎视眈眈何眈眈”,借指孙权,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被火烧连营,逃往东吴以后,仍然时刻不忘吞并荆州。尾联“可怜膝下尽豚犬,谁复大厦收楩楠”写刘备在蜀中的孤立无助,表达了作者对国难当头的悲愤情绪。尾联“落月楼头髀肉空拍,目断神州隔风雨”写自己身处困境,心忧天下,而国家却四面受敌,山河破碎,无法收复。尾联“平生不识大耳公,座上客归丞相府”写自己虽身居高位,却无计可施,只能感慨万分。尾联“春深铜雀眼中蒿,揽涕尚复思登高”写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心中仍有壮志未酬的苦闷。最后两联“江山破碎非旧土,版图何日还金刀”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分裂的哀痛。尾联“荆台高楼已荆棘,丹青写赋工何益”借指孙权,借孙权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全诗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个人前途命运的无奈之感。

2)题李长吉小李杜(一作《秋兴》八首》):李贺(约790年-约817年),唐代中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字长吉,世称“李长吉”。他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诗作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一派。《秋兴》八首是李贺创作的一组咏物诗,共八首。

译文:我曾在李贺的《秋兴》诗中找到灵感,如今我来到你的故居门前。你那美丽的妻子正在庭院里织布,你的儿子刚刚学步。你的妻子正织着锦缎,你的孩子还在摇篮里吃奶。

赏析:此篇为追忆与李贺交往的情景之作。开篇“我昔济上遇李侯”,追忆两人在济水相逢的情景。济水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据《汉书·地理志》载:“济水自济阴南济阳县,过梁国甾丘县,至定陶县,北径单父县东,又北径陈留县西。”济水之畔,是古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处。李贺曾在此游赏,并与李贺结下了友谊。“李侯”即指李贺。

第三联“清淮晓月映朱衣,绿水青山半醉归”,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李贺在济水游玩,看到清晨的淮河水面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于是披红戴绿,乘船游览。他陶醉在美景中,不觉已经日暮时分。第四联“紫骝嘶断行人去,红袖招来笑语香”,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卷。紫骝马嘶鸣着离开了主人,红袖女子招手笑着向他道别。第五联“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描绘了一幅美女卷起珠帘深坐的画面。第六联“玉钗头上落银钩,绿鬓胡雏不转头”,描绘了一幅美女头上插着玉钗,银钩闪闪发光的画面。第七联“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描绘了一幅黄鹤楼上吹奏玉笛的画面。第八联“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绘了一幅春风拂面扬州路的景象。整首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3)题李长吉小李杜(一作《秋兴》八首):李贺(790—817),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他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散文家、佛教密宗大师,被誉为“太白仙才,昆仑秀骨”,与李商隐齐名,号称“小李杜”。他的诗构思新巧奇特,风格浓艳瑰奇,语言华美多变,多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现存诗三百多首,代表作有《致酒行》、《马诗二十三首》、《雁门太守行》《将进酒》等。

译文:我曾在李贺的《秋兴》诗中找到灵感,如今我来到你的故居门前。你那美丽的妻子正在庭院里织布,你的儿子刚刚学步。你的妻子正织着锦缎,你的孩子还在摇篮里吃奶。

赏析:此篇为追忆与李贺交往的情景之作。开篇“我昔济上遇李侯”,追忆两人在济水相逢的情景。济水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据《汉书·地理志》载:“济水自济阴南济阳县,过梁国甾丘县,至定陶县,北径单父县东,又北径陈留县西。”济水之畔,是古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处。李贺曾在此游赏,并与李贺结下了友谊。“李侯”即指李贺。

第三联“清淮晓月映朱衣,绿水青山半醉归”,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李贺在济水游玩,看到清晨的淮河水面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于是披红戴绿,乘船游览。他陶醉在美景中,不觉已经日暮时分。第四联“紫骝嘶断行人去,红袖招来笑语香”,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卷。紫骝马嘶鸣着离开了主人,红袖女子招手笑着向他道别。第五联“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描绘了一幅美女卷起珠帘深坐的画面。第六联“玉钗头上落银钩,绿鬓胡雏不转头”,描绘了一幅美女头上插着玉钗,银钩闪闪发光的画面。第七联“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描绘了一幅黄鹤楼上吹奏玉笛的画面。第八联“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绘了一幅春风拂面扬州路的景象。整首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4)题李长吉小李杜:这是一篇追忆与李贺交往的情诗。李贺与李杜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和李白。李贺与这两位伟大诗人都曾有过深厚的交往。杜甫曾称赞李贺为“诗豪”;李白也曾称赞李贺为“文章憎命达”。李贺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各异,但他们都善于把个人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他们都在诗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因此,他们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

5)题目解说:

此篇追忆昔日与李贺的交往情景。

开头两句追忆当年相遇的情形。当年二人在济水相会,彼此一见如故。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市西北伏牛山东段的王屋山中。济水从河南进入山西后,流经晋南一带,注入汾河。济水两岸,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当年二人在济水边相遇后结伴而行,一路畅谈诗酒风月,直至夜幕降临方各自离去。“济上”,即济水之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