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熙老人羲上人,一生嗜酒见天真。
山中今日新酒熟,漉酒不知头上巾。
酒醒乱发吹骚屑,架上乌纱洗糟糵。
客来忽怪头不冠,巾冠岂为我辈设。
故人设具在道南,老人一笑猩猩贪。
东林法师非酒社,攒眉入社吾何堪。
家贫不食檀公肉,肯食刘家天子禄。
颓然径醉卧坦腹,笑尔阿弘来奉足。
【赏析】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他的《归园田居》五首,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脍炙人口。义熙年间,诗人隐居庐山,与隐士羲上人结为忘年交,羲上人常以酒待客。此诗即是描写他与羲上人在山中漉酒、饮酒作乐的情景。
羲上人一生嗜酒,但陶诗中并未直接写其嗜酒,而是从他漉酒时的动作来刻画其爱酒之情。“山中今日新酒熟,漉酒不知头上巾。”这句是说羲上人刚把酒漉好,就忙着喝酒,忘了头上还戴的是酒巾。这两句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层层剥茧,步步推进,写出了他那种“不待真熟而先尝”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他那种“一醉便忘我”的豪爽性格。
“酒醒乱发吹骚屑,架上乌纱洗糟蘖。”这里说的是羲上人酒后头发散乱,像风中飘动的香草一样;又用“乌纱”二字暗指他头上戴的酒巾,说明他在饮酒之前曾仔细洗净了头上的酒巾。这里的“洗糟蘖”,是说将酒糟滤去,使酒更加纯正。这两句是写羲上人饮酒时的情态和动作。“洗糟蘖”三字既写出了他的动作,又暗示了他的心迹。这既是他洁身自好的表现,又是他洁身自好的借口。
羲上人虽然爱喝酒,但他并不沉湎其中,一旦清醒,便会立即起身打扫酒具。“客来忽怪头不冠,巾冠岂为我辈设。”羲上人发现客人到来,便急忙收拾起头上的酒巾,生怕客人看见自己的不拘小节。这一句写出了羲上人对宾客的尊重。他之所以要收起头上的酒巾,是因为他怕被客人看出自己嗜酒如命。这一句是说,羲上人担心客人会因此而对他产生轻视之心。
羲上人的这种举动,引起了客人的好奇。“故人设具在道南,老人一笑猩猩贪。”羲上人说:“我的家就在道南边,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过来看看。”羲上人这样一说,客人便觉得奇怪:你一个爱喝酒的人,怎么还有这么一套规矩呢?原来羲上人家里有个规矩,客人来了,必须换上干净的衣物再进去;而羲上人则必须戴上酒巾。这两句是对羲上人这一做法的解释。
羲上人既然爱喝酒,当然也有他喜欢的东西。“东林法师非酒社,攒眉入社吾何堪。”羲上人感叹地说:“东林寺的和尚们不是喝酒交朋友的地方,我这样的俗人怎么能混进去呢?”这一句是羲上人对自己身份的自我约束。他虽然与客人一起喝酒,但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高的态度。
羲上人不仅自己清高,而且还要教育别人。“家贫不食檀公肉,肯食刘家天子禄。”羲上人感慨地说:“我家虽然贫穷,但绝不接受刘家的俸禄!”这两句是羲上人对自己清白的辩解。他认为自己是清高的,所以不能接受刘家的俸禄;同时,他也认为刘家是昏庸的,所以他拒绝吃刘家的饭。这两句是说羲上人虽然清高,却并不虚伪;虽然他拒绝了刘家的俸禄,却并不怨恨。这两句既是对羲上人清高态度的肯定,也是对他行为的评价。
最后两句则是对羲上人形象的总结。“颓然径醉卧坦腹,笑尔阿弘来奉足。”羲上人喝醉了酒,躺在地上打滚,任凭客人怎样劝也不起来。他看着那些前来奉酒的客人,笑着说:“你们这些阿谀奉承的家伙!”这两句是说羲上人虽然喜欢饮酒享乐,但他并没有沉迷其中;虽然他接受了别人的奉酒,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本心。这两句既是对羲上人个性的描述,也是对他品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