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得野趣,野有真曜庐。
魏先得野趣,野有野堂居。
云间沈东氏,□草衣野夫。
东屯田可种,西壤水可渔。
门无索租吏,家有种树书。
野亭开草树,野具集朋徒。
试问朝市宅,传舍不须臾。
朝悬奉铁券,莫死已属镂。
始知野亭野,庙堂如不如?
注释:
野亭:野趣的亭子。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得野趣:获得自然之趣。真曜庐:指有真才实学的人居住的地方。
魏先:指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王弼(字辅嗣),他隐居不仕,与嵇康、阮籍等并称为“竹林七贤”,是当时名士的代表人物。真耀:真才实学的光辉。
□草衣野夫:用布衣为装束的隐士。
东屯:《汉书·食货志》:“赵广汉为东郡太守,田甲种禾于田中,上告丙吉,吉曰:‘丞相纵不知,问右内史,即得其故,何尽以付甲?’”后因以“东屯”指代地方官。
西壤水:《后汉书·张纲传》:“天下荒乱,而纲常居大郡,修德怀义,治政如流,百姓歌之曰:‘冯君稳,清使白。’”后人遂以此指典地官吏。
门无索租吏:指家无征收租税的官吏。
种树书:种植树木的记录。
开:建造。草树:花草树木。这里指建造亭子时栽种花草树木,也指亭子周围花草树木茂盛。
野具:指野炊用具。集朋徒:聚集朋友一同来。
朝市宅:指官府的住宅。传舍:古代驿站或客舍,这里指官署。
奉铁券:接受朝廷颁发的赏赐。奉:接受。铁券:古代朝廷发给有功之臣的一种凭证,表示免除罪责。
莫死已属镂:不要死,已经受到朝廷的赏赐。镂:刻镂,镂金,指朝廷给予的高官厚禄。
庙堂:指朝廷或官府。如不如: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意思是:自己想象中的好,实际上可能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好。
赏析:
这是一首题写在野亭上的五言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首联“野亭”、“野趣”点出了诗题和诗人的身份——一个被贬谪到边远地区的官员。孟郊一生穷愁潦倒,仕途坎坷,但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在《秋雨叹》中写道:“我心匪石,不能尔朱。”表明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改初心。这两句诗正是他对这种情感的抒发。
颔联“魏先”、“野堂”,诗人以魏晋时期的名士王弼(字辅嗣)为例,说明自己虽未出仕,但追求的是像他们那样的生活情趣与精神境界。魏先和王弼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倡导清谈之风,主张“贵无”哲学,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他们的学说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魏晋名士的敬仰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清谈之风的追求。
颈联则描绘了自己在野亭中的生活状态。云间沈东氏,是指居住在高高的云层之中的仙人;□草衣野夫,则是身着布衣的隐者。这两个意象共同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和愤懑。
尾联“东屯”、“西壤水”则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野亭中的生活场景。这里的“东屯”和“西壤水”分别指的是东郡和西县。这两地都是当时的行政区域,也是诗人曾经担任过官职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些地名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肯定。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在野亭中的生活场景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谈之风和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和矛盾。他既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又有对清谈之风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