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入空谷,有木大蔽牛。
大厦孰倾栋,一日蒙见收。
乃知匠石弃,故非文木俦。
土腐不中椁,水沉不中舟。
拳不受檃揉,樠不受丹髹。
今兹忽邂逅,陶我山之湫。
斧斤访薪木,舆挽充吾槱。
我闻漆园旨,寿或逃商丘。
幸有大不幸,焉知桑柏楸。
【解析】
此首诗是诗人在山中采樵时所作,反映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伐木入空谷,有木大蔽牛。”这是写诗人到山中伐木的情景,山中的树木高大,遮天蔽地,挡住了牛前进的道路。这两句诗描写了山中的景色和诗人的劳动场景。
“大厦孰倾栋,一日蒙见收。”这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大梁,一天之间就会被人取走,比喻那些无用的东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促的思考。
“乃知匠石弃,故非文木俦。”“匠石”指木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工匠弃用大树而使用小材的观点。作者认为只有选用小材,才能避免大木被斧头砍断。
“土腐不中椁,水沈不中舟。”这句诗的意思是:泥土腐烂了,不适合做棺材;水沉下去后,船会漂浮起来,不能载人渡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物性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拳不受檃揉,樠不受丹髹。”“檃揉”指弯曲的东西,“丹髹”指漆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的选择观点,即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盲目跟从世俗。
“今兹忽邂逅,陶我山之湫。”“今兹”指现在;“陶我”是使……受感动;“山之湫”是山中的清泉,这里代指隐居之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斧斤访薪木,舆挽充吾槱。”“薪木”指柴草;“槱”指火坑,引申为柴草堆积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描绘。
“我闻漆园旨,寿或逃商丘。”“漆园”指庄子的住处,“商丘”指商丘县,古时宋国都城在商丘附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追求。
“幸有大不幸,焉知桑柏楸。”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看法和态度。即使有幸能够躲过灾祸,但也不能因此而过于自得。
【答案】
译文:
我来到山谷里,发现那里有很多木材,它们长得又大又高,能遮住一头牛的去路。这些木头大得连那巍峨的大殿也挡不住它倒塌,结果一夜之间就被人们收拾走了。由此我想到了木匠们扔掉不用的大木料,原来他们并不是只挑选文饰华丽的木材。那些已经腐烂的泥土是不能用来做棺材的,那些沉入水中的水底泥土也是不能用的船只。坚硬的小石头也不会受到捶打揉曲,橡树也不会受到涂漆的装饰。现在我突然遇到你这样的隐士,使我的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我现在才明白庄子说的漆园旨意,长寿或许也能像商丘一样逃脱灾难。幸运地碰上了大的不幸,哪还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赏析:
此篇是诗人在山中采樵时所作,反映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全诗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他隐于山林的心境。他看见山中大树参天,遮蔽了太阳,挡住了牛前进的路,于是感叹道:“有木大蔽牛”。接着他又见到一座大厦,因为太笨重,一天之内就倒下了。诗人由这座大厦想到木匠丢弃不用的大木料,由此领悟到世上很多事物都是有用的,但是有些东西却因为不合自己的口味而被人们抛弃。
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诗人在山上采樵的情景。山中树木参天蔽日,挡住了牛前进的路子。诗人对此深感惊讶,于是感慨道:“大厦孰倾栋,一日蒙见收”。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大厦比作栋梁,把一日比作短暂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看到大山的震撼之感。
“乃知匠石弃,故非文木俦。”这里诗人进一步发挥了前半部分的意思,指出木匠们之所以抛弃不用大树,并不是因为他们看不起大树,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利用大树。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事物呢?
诗人在山上采樵时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地方的泥土腐烂了,不适合做棺材;水下沉下去了后,船就会浮了起来,不能载人渡河。这些观察使诗人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于是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土腐不中椁,水沉不中舟。”意思是:泥土腐烂了,所以不适合做棺材;水下沉下去了后,船就会浮了起来,不能载人渡过江河。这里的关键词是“土腐”、“水沉”,这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了物质的腐败和水的流动,这两个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在山上采樵时还遇到了一个意外的人: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正在给山中的泉水添柴。诗人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拳不受檃揉,樠不受丹髹”。“拳”是弯曲的东西,“檃揉”是指弯曲的东西;“樠”是树木名,“丹髹”指红色的涂料。这句诗的意思是:拳头不会被揉成弯形,橡树也不会受到红色的涂料装饰。这里的关键词是“拳”“樠”“丹髹”,这三个概念分别代表了人的肢体、树木和颜色,这三个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题。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漆园旨”。“漆园旨”就是“庄子旨”的意思,庄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思想和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庄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他认为人应该像天地万物一样自由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冲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所说的“漆园旨”可能就是指庄子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写到:“幸有大不幸,焉知桑柏楸?”意思是:幸好还有一次不幸的事情发生,否则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这里的“幸有大不幸”和“焉知桑柏楸”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消极避世、逃避现实的态度;另一种是积极面对、勇敢面对现实的态度。这两种生活态度各有千秋,诗人无法判断哪一种更正确。
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比如“乃知匠石弃,故非文木俦”这句话中的“匠石”指的是木工。木工的工作就是砍伐树木、制作家具等,而木工的工作又是离不开树木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匠”、“木”、“匠石”、“文木”。
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发现一些其他的关键词:“空谷”、“大树”、“大厦”、“斧斤”、“薪木”、“舆挽”、“漆园旨”、“寿或逃商丘”。这些词语都与诗人的经历和感受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