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倾,六师驻,那吒城。龟兹主,走滦京。宣明诏,许厥成。
壶箪筐篚左袒迎,封籍府库奉大廷。大丞相,舍于野,克大国,匪余武,天子龙骧士貔虎。
问其寡孤,毋恃杀掳,秋毫无犯民按堵。民按堵,振旅旋,钩丽冒胤未殄灭。
大将军,请戍边,偏将逾葱岭,越祁连,追亡逐北万五千。
抗大旌,悬绝幕,天子喻书通玉帛,朝宗于京来沓译。

【注】

1.圣征:皇帝出征。启:开始。

2.六师:指天子的军队,六军。驻:驻扎。那吒城:即大夏国都城。那吒,古西域国名,在今阿富汗北部。

3.龟兹:古代国名,今新疆库车一带。主:君主,这里指龟兹国王。走滦京:逃往北魏国都洛阳。宣明诏:发布命令。许厥成:允许他成功。壶箪筐篚左袒迎:用壶、箪、筐、篚盛着财物,袒胸露背迎接。

4.封籍府库奉大廷:封存仓库,奉献给朝廷。大丞相:指北周柱国大将军杨坚,字广略,陇西武定人。舍于野:退隐于野。克大国:攻克了大隋国。匪余武:非我之勇武。天子龙骧:天子的龙形马鞍。士貔虎:士兵像老虎一样勇猛。

5.问其寡孤:询问他们的孤寡。毋恃杀掳:不要依靠杀戮掠夺。秋毫无犯民按堵:秋毫无犯,百姓安居乐业。按堵,安定的样子。振旅旋:整顿军队返回。钩丽冒胤:钩连招揽,消灭了冒胤。未殄灭:没有被消灭。

6.大将军:指杨广,字英杰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请戍边:请求派兵镇守边疆。偏将:偏将军。逾葱岭:越过葱岭(今昆仑山)。越祁连:越过祁连山。追亡逐北:追击敌人,追杀败兵。万五千:一万五千人。

7.抗大旌,悬绝幕:高高地举起旗帜,把旌旗悬挂在帐篷上。天子喻书通玉帛:天子的命令传达到各国。朝宗于京来沓译:到长安朝拜皇帝。

【赏析】

《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其一圣徵启》,是一首描写隋炀帝出征大夏国的历史诗。《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三巡江都,所过州县皆献乐舞歌颂功德。“又作《大明铙歌》十二篇以颂帝功。”这首铙歌就是其中之一。全诗共四百九十九字,分为四节。

第一节写隋炀帝率大军出征大夏国,一路上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第二节写隋炀帝战胜了敌国的大夏王,并把他的部众迁往内地。

第三节写隋炀帝在军中宴赏,与将士们同乐。

第四节写隋炀帝凯旋归来,各地官员都来朝拜皇帝。这首诗反映了隋炀帝征战四方的雄壮景象,也表现了隋王朝的威风凛凛和气吞山河之势。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隋炀帝三征高昌国,大获全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位时,隋军在大将韩擒虎的率领下,三次征伐高昌。第一次攻取高昌后,因气候原因而退军;第二次进攻时,高昌王泥利可汗被杀,高昌国灭亡;第三次进攻时,隋军又获得了胜利。高昌国被平定之后,隋炀帝下令在高昌设置州郡县,派官吏治理,使高昌成为唐朝的屏障之一。

这首诗的体裁属于乐府歌行体,是一首描写隋炀帝出征大夏国的历史诗。全诗共四百九十九字,分为四节,每节七句。第一节描写大军出征的情景,描绘了隋朝威武雄壮的场面;第二节描述战胜敌军的过程,展现了隋朝的强大实力;第三节叙述了将士们欢庆的胜利,以及隋炀帝与将士们的亲密无间;第四节描述了战争结束之后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隋炀帝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在语言上非常简练有力,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感。例如:“壶箪筐篚左袒迎”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隋朝军队的威武之气;“大将军,请戍边”一句,则展现了将军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报国的精神风貌。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天子龙骧士貔虎”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磅礴大气的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