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能支笔万钧,案头依约远山痕。
灯横烟影隐犹见,秋入霜毫势欲吞。
掌上三峰看太华,人间一发是中原。
中书未免从高阁,不向林泉怨少恩。

何物能支笔万钧,案头依约远山痕。

灯横烟影隐犹见,秋入霜毫势欲吞。

掌上三峰看太华,人间一发是中原。

中书未免从高阁,不向林泉怨少恩。

注释:

即席以韵课诸生东斋诸物

何物能支笔万钧,案头依约远山痕。

灯横烟影隐犹见,秋入霜毫势欲吞。

掌上三峰看太华,人间一发是中原。

中书未免从高阁,不向林泉怨少恩。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首联“何物能支笔万钧,案头依约远山痕。”意思是说,用什么才能支撑起这沉重的责任呢?我坐在书桌前,仿佛能看到山的影子。这里的“远山痕”是指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颔联“灯横烟影隐犹见,秋入霜毫势欲吞。”意思是说,灯光在烟雾中显得有些模糊,但秋意已经渗透到笔尖上,似乎要吞噬一切。这里的“秋入霜毫”指的是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无奈。

颈联“掌上三峰看太华,人间一发是中原。”意思是说,我仿佛看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而我的家乡却已经沦陷。这里的“太华”指的是华山,象征着国家的尊严;“一发是中原”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尾联“中书未免从高阁,不向林泉怨少恩。”意思是说,我不得不离开朝廷去任职,但我不能抱怨少恩。这里的“中书”是指中央官署,诗人被派往外地任职;“怨少恩”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咏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