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又起锦城边,帅阃谋疏亦可怜。
先轸元归应有恨,苌宏血化岂无冤。
百身莫赎谁三酹,一死真成盖万愆。
遗事如今人不记,纲常犹幸立西川。
【注释】
狼烟(láng yān):指边塞上的烽火。
锦城:成都的古称。
先轸(zhěn):春秋时晋国大夫,后为楚将,曾因救郑国而得罪晋惠公,被放逐。后来在秦穆公面前为他求情,得以回国。
苌宏:春秋时卫国大夫,因直言进谏而被楚文王杀害。
百身莫赎(bǎi shēn mò shuò):意思是即使有一百个我,也抵偿不过你的罪孽。
一死真成盖万愆(qiān):意思是只有一死,才能弥补你所造成的过错。
纲常: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总纲,指儒家的道德标准、礼教。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四川制帅陈公的挽词。诗中的“陈公”即四川制帅陈尧咨,字希夷,江西临川人。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进士,历官至枢密使、平章军国重事、检校太尉兼侍中。英宗时拜相,封魏国公。神宗时拜司空兼侍中,进封陈国公,改封许国。哲宗即位后,加太保致仕。卒赠太师。谥武惠。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狼烟又起锦城边”,用“狼烟”点明了战乱的年代和地点,“锦城”即成都,这是作者对陈公所在的地区。诗人以“又起”表明战争的持续不断,而“锦城”则显示了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灾难。
第三句“帅阃谋疏亦可怜”,是说陈公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但却因为战事的需要,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的军队,这种无奈和牺牲也是值得同情的。这里的“帅阃”指的是军事指挥者,“谋疏”则是计划不周密的意思。“亦可怜”则表达了诗人对陈公处境的同情和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先轸元归应有恨,苌宏血化岂无冤”,则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先轸”指的是春秋时的先轸,他是晋文公的贤臣,曾因救郑国而得罪晋惠公,被放逐到秦国。后来在秦穆公面前为他求情,得以回国。这里用“先轸元归”来比喻陈公的处境,暗示他曾经为国家立下过赫赫战功,却因战事需要而不得不离开军队,这种无奈和牺牲也是值得同情的。而“苌宏血化”则是指苌弘被杀的故事。苌弘是战国时的楚国大夫,因直言进谏而被楚文王杀害。这里用“血化”来形容他的忠贞不屈。然而,这样的忠心却被误解为有罪,这种冤屈也是令人痛心的。
接下来的两句“百身莫赎谁三酹(lèi),一死真成盖万愆(qiān)”,则是对陈公的赞誉和安慰。“百身莫赎”意思是即使有一百个我,也抵偿不过你的罪孽。这里的“百身”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表达诗人对陈公的深深愧疚和自责。而“三酹”则是古代的一种祭奠方式,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这里的“三酹”则是为了表达对陈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一死真成盖万愆(qiān)”则是说只有一死,才能弥补你所造成的过错。这里的“盖万愆”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表达陈公所犯之罪的严重性。
最后一句“遗事如今人不记,纲常犹幸立西川”,则是对陈公一生的评价和总结。“遗事如今人不记”意思是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记得这些往事,而这些都是陈公的功绩和贡献。这里的“遗事”指的是陈公的事迹和成就。而“纲常犹幸立西川”则是说陈公生前立下的功勋仍然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这足以证明陈公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和楷模。这里的“纲常”指的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总纲,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而陈公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是因为他在生前就已经树立起了这样的榜样。
整首诗通过对陈公的赞美和评价,传达了诗人对陈公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推崇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