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车三度入承明,七子诗应让老成。
好是衣冠遗泽远,诸孙犹自负廉声。
第一首:题应玚三入承明图。
注释:应玚,名玚,字仲远,东汉末年文学家、诗人,官至尚书郎,后遭董卓之乱,被俘至长安而终。“安车三度入承明”指的是应玚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次数和时间;“七子诗”指他的儿子们(应玚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应奉为司空)。“好是衣冠遗泽远”意为他的子孙们能够继承父辈的衣钵,继续发扬光大;“诸孙犹自负廉声”意指他们的子孙仍然保持着清廉的品质和声誉。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应玚的赞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伦理观。诗中的关键词“三度”、“衣冠遗泽”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家族荣誉的珍视和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第二首:安车三度入承明,七子诗应让老成。
注释:安车三度入承明,指的是应玚三次担任了官职,每次时间不长,但却能有所作为。“七子诗”是指他的儿子们的诗歌作品。“老成”在这里指的是他们成熟稳重的性格和才华。“好是衣冠遗泽远”意为他的子孙们能够继承父辈的衣钵,继续发扬光大;“诸孙犹自负廉声”意指他们的子孙仍然保持着清廉的品质和声誉。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应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伦理观。诗中的关键词“三度”、“衣冠遗泽”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家族荣誉的珍视和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第三首:好是衣冠遗泽远,诸孙犹自负廉声。
注释:好是衣冠遗泽远,意为他的子孙们能够继承父辈的衣钵,继续发扬光大;“诸孙犹自负廉声”意指他们的子孙仍然保持着清廉的品质和声誉。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应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伦理观。诗中的关键词“好是衣冠遗泽远”和“诸孙犹自负廉声”都体现了作者对家族荣誉的珍视和对传统美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