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竹素间,义理费考寻。
巀嶪泰华高,浩瀚沧溟深。
涉之远无津,举之力难任。
不如反诸己,求诸圣贤心。
成汤警日新,大禹惜寸阴。
纷拿试屏绝,请鼓无弦琴。
因之忘肉味,太古寥寥音。
【注释】
委身:委弃、放弃。竹素:指书写的竹简和白绢,比喻书籍。义理:道理。巀(jiā)嶪(tuō):高耸。泰华:即华山,山高而险峻。浩瀚:广大无边。沧溟:大海。涉之难津:意思是说,要想渡过高山深谷的难关,就必须找到渡河的渡口。反诸己:指从自己做起。求诸圣贤心:向圣贤学习。成汤警日新: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十分重视日新,经常自我警惕。大禹惜寸阴:夏代著名水利家大禹非常珍惜时间,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工作。纷拿试屏绝:纷拿,纷乱;屏绝,断绝。请鼓无弦琴:意思是要求弹琴的人不要弹奏有弦的琴,因为弦音会扰人清心。因之忘肉味:指专心致志于学问,以至于忘记了吃肉的味道。太古寥寥音:远古时期的音乐很单调,只有“太古”的寥寥几声而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山林后所作,表达了他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诗人认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必须首先对所从事的学问进行深入的钻研和思考。因此,他在诗中强调了“义理费考寻”和“反诸己,求诸圣贤心”等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借鉴意义。
全诗共五首,每首四句,内容紧密联系,相互呼应。第一首主要讲述了学者们应该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而是要专心致志于自己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第二首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如“涉之远无津,举之力难任”等。第三首则是对前两首进行了总结,指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最后一首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他们都是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之后,才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学术成就。
这首诗的写作风格独特,采用了比兴手法和象征意象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也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