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仙之人,与神为谋。舒啸烟霞,放浪林丘。以六合为指掌,以千岁为春秋。
瞪霄汉之空碧,渺白云之孤游。疏星向曙目光炯,赪玉映雪肌肤柔。
方骑阆风谒绛阙,又采瑶草过沧洲。仙之人兮欲擅一壑美,匪迟徊兮此淹留。
傍置素琴不复鼓,得非与世方同忧?龙蟠青藜杖,花落绿绮裘。
岸巾不挂壁,翠发风飕飕。正研思虑探道奥,金匮石室非难紬。
想应误骑斑龙堕谪籍,于以辅相圣主福齐州。颠崖苍生性命悬一缕,可但独乐身夷犹。
仙之人兮须为谢安石,莫学王子猷。谢公廊庙上王郎,涧之幽穷而成仙。
达卿相君家,子房出处真其俦。功成拂衣江海去,笛声尚殷岳阳楼。

岩栖仙人之歌赏析

从古至今,仙人传说一直激发着人们的想象与追寻,而《岩栖仙人歌》则是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和高洁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对这首《岩栖仙人歌》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彼仙之人,与神为谋。舒啸烟霞,放浪林丘。以六合为指掌,以千岁为春秋。瞪霄汉之空碧,渺白云之孤游。疏星向曙目光炯,赪玉映雪肌肤柔。方骑阆风谒绛阙,又采瑶草过沧洲。仙之人兮欲擅一壑美,匪迟徊兮此淹留。傍置素琴不复鼓,得非与世方同忧?龙蟠青藜杖,花落绿绮裘。岸巾不挂壁,翠发风飕飕。正研思虑探道奥,金匮石室非难紬。想应误骑斑龙堕谪籍,于以辅相圣主福齐州。颠崖苍生性命悬一缕,可但独乐身夷犹。仙之人兮须为谢安石,莫学王子猷。

  2. 诗意解析

  • 与神为谋:诗中的“与神为谋”表明了仙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的境界。他们不受世间名利的束缚,而是与天地神灵沟通,寻求心灵的安宁。
  • 舒啸烟霞:描述仙人在自然中自由呼吸,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 放浪林丘:表现了仙人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山林之中自由徜徉,享受着与世无争的宁静时光。
  • 六合与千岁:这里的“六合”指的是天地四方,象征着广阔的空间;“千岁”则表达了仙人对于时间的超然,他们的生命观念超越了常规的物理时间观。
  • 瞪霄汉之空碧: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感受,天空中的云彩仿佛是一片清澈的碧空。
  • 疏星向曙目光炯:形容星空之美,同时暗示了仙人在黎明时分依然保持清醒与警觉,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 赪玉映雪肌肤柔:使用“赪玉”和“雪肤”这两个意象,赞美了仙人肌肤的细腻与白皙,传达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审美情趣。
  • 龙蟠青藜杖:描绘了一幅仙人拄着青藜杖的形象,象征着其超尘拔俗的气质。
  • 花落绿绮裘:以“绿绮”为引子,引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这种对比强调了仙人与凡人生活的鲜明反差,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岸巾不挂壁翠发风飕飕:这两句描述了仙人的装束和仪态,展现了他们的从容与洒脱。
  • 金匮石室非难紬: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尊重以及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 误骑斑龙堕谪籍辅相圣主福齐州:反映了仙人对于政治抱负的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关心。
  • 颠崖苍生性命悬一缕:表达了诗人对于普通人生活困境的同情,同时也暗示了仙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 谢安石、王子猷:引用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形象,旨在激励人们要有超然物外的心态。
  1. 艺术特色
  • 象征意义:整首诗歌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如“六合”和“千岁”分别代表着宇宙和时间的宽广与深远,而“赪玉映雪肌肤柔”则象征着美丽而纯净的理想人格。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抽象概念来表达情感和哲思,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韵律节奏:诗歌遵循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 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也有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思考。
  1. 文化内涵
  • 道家思想:诗中融入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如“与神为谋”、“与道合真”,反映了诗人对道家“无为而治”等思想的认同。
  • 隐逸情怀:诗作展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表达了他对于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
  • 自然和谐:诗中多次提及自然元素,如“烟霞”、“云海”、“山川”等,体现了诗人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1. 鉴赏建议
  • 在欣赏《岩栖仙人歌》时,建议读者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道教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含义。
  • 可以关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如“六合”、“千岁”、“沧海桑田”等,这些都是诗人用以表达深层含义的重要元素。
  • 尝试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写一段关于自己理想生活的诗句,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 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妨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如相关的历史记载或文学作品,以便全面了解诗中的情景和人物。
  • 参与相关的讨论或分享会,与他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这有助于拓宽视野并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岩栖仙人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仙人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隐逸精神和自然和谐的理念,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越世俗纷扰的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