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字仲初,颍川人。大历十年丁泽榜第二人及第。释褐授渭南尉,调昭应县丞。诸司历荐,迁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弓剑不离身。数年后归,卜居咸阳原上。
初游韩吏部门墙,为忘年之友。与张籍契厚,唱答尤多。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二公之体,同变时流。建性耽酒,放浪无拘。宫词特妙前古。
建初与枢密使王守澄有宗人之分,守澄以弟呼之。谈间故多知禁掖事,作《宫词》百篇。后因过燕饮,以相讥谑,守澄深衔之,忽曰:”吾弟所作《宫词》,内庭深邃,何由知之明当奏上。”建作诗以谢,末句云:”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守澄恐累己,事遂寝。
建才赡,有作皆工。盖尝跋涉畏途,甘分穷苦。其《自伤》诗云:”衰门海内几多人,满眼公卿总不亲。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图书亦为频移尽,兄弟还因数散贫。独自在家常似客,黄昏哭向野田春。”又于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官况之作,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
诗句释义
1 建,字仲初:张建,字仲初,是颍川人。
- 大历十年丁泽榜第二人及第:在唐代大历十年的科举考试中,他名列第二,并被录取。
- 释褐授渭南尉,调昭应县丞:张建刚入仕不久就被授为渭南县的县尉,后来调任到昭应县担任县丞。
- 诸司历荐:各种机构都推荐他。
- 迁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之后他被提升为太府寺的丞、秘书的丞和侍御史。
-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在大和年间,他被调任为陕州的司马。
- 从军塞上,弓剑不离身:他在边塞服役,经常携带弓箭和佩剑。
- 归,卜居咸阳原上:他退役后选择在咸阳原上定居。
- 初游韩吏部门墙,为忘年之友:张建刚开始在韩吏部的官署墙上游览,结识了一位忘年交的朋友。
- 与张籍契厚,唱答尤多:他和张籍的关系非常深厚,相互唱和特别频繁。
- 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擅长创作乐府诗和歌行体作品,表达深远的意境。
- 二公之体,同变时流:他的诗歌风格与两位前辈相似,改变了当时文学的风气。
- 建性耽酒,放浪无拘:张建性情喜好饮酒,生活态度自由无拘。
- 宫词特妙前古:他的宫怨诗尤其美妙,超过了古代诗人。
- 建初与枢密使王守澄有宗人之分,守澄以弟呼之:张建最初和枢密使王守澄有亲戚关系,王守澄把他当作弟弟看待。
- 谈间故多知禁掖事:在谈话中,他们常常讨论宫廷内部的事情。
- 作《宫词》百篇:他写了一百首宫怨诗来描述宫中的情况。
- 后因过燕饮,以相讥谑:有一次,因为一起喝酒而发生了互相讥讽的对话。
- 守澄深衔之,忽曰:”吾弟所作《宫词》,内庭深邃,何由知之明当奏上。”:王守澄对此事感到非常愤怒,突然说道:“你写的《宫词》里面涉及皇宫的深邃之处,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内容并且向朝廷报告呢?”
- 建作诗以谢,末句云:”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张建因此写了一首诗来道歉,最后一句是“不是姓氏相同才向我透露,皇宫深处怎么能让外人得知”。
- 守澄恐累己,事遂寝:王守澄担心这件事情会牵连到自己,所以这件事情就暂时搁置了。
译文
- 张建,字仲初,是颍川人。
- 在唐朝的大历年份(公元766年),他名列进士第二名,被正式录用。
- 刚入仕不久,他便被任命为渭南县的县尉,后来调至昭应县担任县丞。
- 在多个部门任职期间,他都得到了推举和推荐。
- 后来,他被提升为太府寺的丞、秘书的丞和侍御史。
- 在公元830年(大和年间),他被调回陕州担任司马。
- 他随军驻守边关,随身携带着武器和佩剑。
- 几年后,他回到咸阳原上定居。
- 刚开始,他游览韩吏部的官署墙壁,遇见了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
- 他与张籍交情深厚,相互唱和特别频繁。
- 他擅长创作乐府诗和歌行体作品,作品风格幽深且富有远意。
- 他的诗歌风格与两位先辈相似,改变了当时的文学趋势。
- 张建性格喜好饮酒,生活态度自由不羁。
- 他的宫怨诗尤为精妙,超过了古代的诗人。
- 最初,张建与枢密使王守澄之间有着亲戚关系,王守澄视他为兄弟。
- 在私下交谈时,他们常常探讨宫廷内部的事务。
- 他创作了一百首宫怨诗来描绘宫中的情况。
- 有一次,由于一起喝酒的缘故,两人发生了相互讽刺的对话。
- 王守澄对此事非常愤怒,突然说道:“你所写的《宫词》里面提及皇宫的深邃之处,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内容并且向朝廷报告呢?”
- 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张建写了一首诗来道歉,最后一句是“不是姓氏相同才向我透露,皇宫深处怎么能让外人得知”。
- 王守澄担心这件事情会牵连到自己,所以事情便就此结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张建的经历和遭遇,展现了他的才华、个性及其与宫廷的关系。张建是一个才情出众的文人,其诗作风格独特,情感深沉,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宫廷生活的复杂感受。诗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