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跋】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第十跋】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第十一跋】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这首诗是关于兰亭集序的,其中包含了八次跋文,记录了作者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对兰亭集序的求书情况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下面是逐句翻译:
定武兰亭十三跋(第八跋)
29日抵达济州,遇到了周景远新被任命为行台监察御史。从都城下来后,在驿亭与众人一起喝酒。很多人用纸和笔墨请求他书写兰亭集序,而向我索要的人也多得无法应对。急忙登上船解下缆绳,才得以休息。当晚,抵达济州北三十里处,重新展开这篇卷轴,因此题写跋文。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大路上遇到的求书人和索要兰亭集序的情况以及自己对此的感受。通过对比其他人和自己的书法水平,作者强调了真正的书法艺术不在于形式上的模仿和追求,而在于内在的修养和感悟。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庸俗的行为和态度,认为应该以更高的境界来对待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