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扮郑恒上开云]自家姓郑名恒,字伯常。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早丧。后数年,又丧母。先人在时曾定下俺姑娘的女孩儿莺莺为妻,不想姑夫亡化,莺莺孝服未满,不曾成亲。俺姑娘将着这灵榇,引着莺莺,回博陵下葬,为因路阻,不能得去。数月前写书来唤我同扶柩去;因家中无人,来得迟了。我离京师,来到河中府,打听得孙飞虎欲掳莺莺为妻,得一个张君瑞退了贼兵,俺姑娘许了他。我如今到这里,没这个消息,便好去见他;既有这个消息,我便撞将去呵,没意思。这一件事都在红娘身上,我着人去唤他。则说“哥哥从京师来,不敢来见姑娘,着红娘来下处来,有话去对姑娘行说去”。去的人好一会了,不见来。见姑娘和他有话说。[红上云]郑恒哥哥在下处,不来见夫人,却唤我说话。夫人着我来,看他说甚么。[见净科]哥哥万福!夫人道哥哥来到呵,怎么不来家里来?[净云]我有甚颜色见姑娘?我唤你来的缘故是怎生?当日姑夫在时,曾许下这门亲事;我今番到这里,姑夫孝已满了,特地央及你去夫人行说知,拣一个吉日成合了这件事,好和小姐一答里下葬去。不争不成合,一答里路上难厮见。若说得肯呵,我重重的相谢你。[红云]这一节话再也休题,莺莺已与了别人了也。[净云]道不得“一马不跨双鞍”,可怎生父在时曾许了我,父丧之后,母倒悔亲?这个道理那里有?[红云]却非如此说。当日孙飞虎将半万贼兵来时,哥哥你在那里?若不是那生呵,那里得俺一家儿来?今日太平无事,却来争亲;倘被贼人掳去呵,哥哥如何去争?[净云]与了一个富家,也不枉了,却与了这个穷酸饿醋。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的根脚,又是亲上做亲,况兼他父命。[红云]他倒不如你,噤声!

【注释】

  • 第五本:指《西厢记》第五本,是剧本的第五个剧本。
  • 第三折:指的是《西厢记》中“张君瑞赶崔莺莺”的故事,这是该剧本的第三个情节。
  • 郑恒: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 郑夫人:郑恒的妻子,剧中的重要人物。
  • 红娘:剧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 河中府:地名,在今天的中国河南省境内。
  • 孙飞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是唐朝末年的军阀,曾一度攻占博陵(今河北蠡县),并打算将当地百姓掳走。
  • 莺莺: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原名崔莺莺。
  • 张君瑞:剧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与崔莺莺相爱,并成功阻止了孙飞虎的暴行。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西厢记》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张君瑞赶莺莺。诗中描述了郑恒和郑夫人、红娘三人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在等待莺莺到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情感变化。诗中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
    诗中的“郑恒”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男人。他在得知莺莺被孙飞虎掳走的消息后,毅然决定要前去解救她。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去面对孙飞虎,而是先让红娘去说服莺莺与他一起前来,以减少直接冲突的风险。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他的谨慎和智慧,也显示了他对莺莺深深的爱意。
    诗中的“郑夫人”是剧中的重要女性角色。她在得知丈夫要去解救莺莺的消息后,虽然心中有些担忧和不安,但她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并为他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种理解和支持体现了她对丈夫的信任和对家庭的责任。
    诗中的“红娘”是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在剧中承担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去说服莺莺与张君瑞成婚。在这个过程中,她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了莺莺。她的聪明和机智不仅帮助了张君瑞成功救出莺莺,也让整个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这首诗通过描绘郑恒、郑夫人、红娘三人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西厢记》中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张君瑞赶莺莺。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