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镜忽自哂,公然白纷如。
稚女眼最明,为我剪白须。
髟髟如素丝,不堪纫破襦。
参差茁秋草,蔓衍不可除。
明知我已老,既白难再乌。
无肉令人癯,眼昏妨读书。
颜驷烛之武,吾非斯人徒。

【注释】

  1. 剪白须:剪去自己的胡须。古代男子留有长须,以示庄重和威严。
  2. 临镜忽自哂:照镜子时忽然嘲笑自己。
  3. 公然白纷如:公然露出白色的胡须。
  4. 稚女:年轻的女儿。
  5. 为我剪白须:年轻的女儿为我剪掉白色的胡须。
  6. 髟髟如素丝:白色胡须像洁白的丝线一样。
  7. 不堪纫破襦:无法用来缝补破旧的衣服。
  8. 参差茁秋草:参差不齐地生长着秋天的草。
  9. 蔓衍不可除:蔓延开来难以除去。
  10. 明知我已老:我知道自己已经老了。
  11. 无肉令人癯:没有肉让人消瘦。
  12. 眼昏妨读书:眼睛因视力模糊而妨碍了读书。
  13. 颜驷烛之武:用《左传》中烛之武的故事来比喻。
  14. 吾非斯人徒:我不是这样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人在年轻女儿面前自嘲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老人与女儿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同时,诗人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的无奈和感伤。

第一句“剪白须”,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老人为自己剪去了白色的胡须。这个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讽刺意味,因为古人认为留长须是男子的尊严象征,而老人却突然决定剪去它,这种反常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旁观者的好奇和惊讶。

第二句“临镜忽自哂”,描绘了老人在照镜子时忽然嘲笑自己的场景。这种突如其来的行为更加强调了老人对自己外貌变化的不满和自嘲,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第三句“公然白纷如”进一步描绘了老人脸上的皱纹和他白色的胡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人的衰老状态。这里的“公然”一词也表达了老人对自己的外貌毫不掩饰的态度,以及他对衰老的坦然接受。

第四句“稚女眼最明”,则描绘了年轻女儿明亮的眼睛,她的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和爱意。这句诗不仅突出了年轻女儿的形象,同时也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第五句“为我剪白须”,则是年轻女儿为老人剪去白色胡须的具体行动。这个动作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年轻女儿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家庭亲情的温暖,也展现了对老人的关心和尊重。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述了老人与女儿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对彼此的关注。第六句“髟髟如素丝”,用“素丝”来形容老人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人的白发如同洁白的丝线一样细腻、美丽。然而,第七句“不堪纫破襦”则揭示了老人白发的脆弱和无用,他无法用这些白发来修补破旧的衣服,这进一步凸显了他的衰老和无力。

第八句“参差茁秋草”,用“参差茁”形容老人白发的生长方式,既自然又随意。这里的“秋草”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它们在老人的头上生长出一种独特的美感。然而,第九句“蔓衍不可除”则强调了这种美是无法去除的,因为它们已经成为老人外貌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们独特气质的展现。

第十句“明知我已老”,直接表明了老人对自己年老的事实的认识。这个认识虽然让他感到悲伤和无奈,但也为他接下来的自我调侃提供了铺垫。

第十一句“无肉令人癯”,则进一步描绘了老人因缺乏营养而导致的身体消瘦。这里的“无肉”不仅是身体上的变化,也是他心理状态的象征,暗示着他对生活的失望和绝望。

第十二句“眼昏妨读书”,则具体展示了老人因视力模糊而无法读书的情况。这个细节既反映了老人身体状况的恶化,也突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这也为后面的转折做好了铺垫,即将引出他对自己命运的看法。

最后一句“颜驷烛之武,吾非斯人徒”,则是诗人以《左传》中烛之武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处境,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里的“颜驷”指的是烛之武,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人物;而“吾非斯人徒”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他认为自己并非那种只会空谈的人。
整首诗以老人的自我调侃为主线,通过对老人与年轻女儿之间互动的描述,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