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书生枉白头,杖藜始得北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袖拂黄埃看九州。
及下诚明真气貌,方知岁月老春秋。
更须梓就诸公什,焰焰声名万古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逐句解释:
江右书生枉白头,杖藜始得北山游。
注释:在江南地区的学者(书生)白头(即头发花白,指年事已高,或年纪大了),直到拄着拐杖(杖藜)才有机会到达北方的山中游玩。手摩红日登三观,袖拂黄埃看九州。
注释:用手触摸红日(指太阳,喻为光明),登上三清观(道教名山之一,位于泰山之巅),袖子拂过黄色的尘埃去观察中国大地。及下诚明真气貌,方知岁月老春秋。
注释:到了山下,看到了真诚和光明的真正面目(形容人的品德),才知道时间的流逝使人衰老如同春秋更替一样不可抗拒。更须梓就诸公什,焰焰声名万古留。
注释:更需雕琢(梓,雕刻木材的意思)。各位文人墨客的名声将永远流传下去,就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晚年时期,经过漫长的旅行,终于到达泰山脚下,看到山下的美景,感受到了岁月如梭,人已老去,但依然坚持追求真理和美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文人墨客不朽声名的赞美。整体上,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