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侯人之父,亦复兼母慈。
束吏如顽奴,煦民犹婴儿。
闯门无杂宾,铃下生蛛丝。
内闻读书声,日晏忘晨炊。
上马出署事,坐看棠阴移。
人静报休衙,闭阁方退思。
廷中相戒言,慎勿干以私。
但祝公百岁,长为良吏师。
公言抚字劳,良吏安可为。
方当上印绶,自与赤松期。
【注释】
- 寿理伯雍:寿,地名;理,人名。伯雍,即伯禹,夏朝的开国功臣,曾为治水有功而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后以“伯禹”作为官称。同知:指副职,如知县、县令等。2. 理侯:指伯禹,理字用作他的官职名称。3. 兼母慈:指他母亲也很贤惠。4. 束吏:指管理官吏。5. 煦民犹婴儿:意指他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婴儿一般,关怀备至,爱护有加。6. 闯门无杂宾:意指衙门的门没有闲杂客人。7. 铃下生蛛丝:比喻衙门里的人员繁杂,如同蛛网一般。8. 内闻读书声:意指在官府中听到读书的声音。9. 日晏忘晨炊:意指到了傍晚,忘记了早晨的饭食。10. 坐看棠阴移:意指在衙门中坐着,看着树木的影子移动。11. 人静报休衙:意指到了晚上,官员们报告退衙休息。12. 闭阁方退思:意指关上门后,才想起事情。13. 廷中相戒言:意指官员们互相告诫。14. 慎勿干以私:意指千万不要因为个人私情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15. 但祝公百岁:意指只祝愿您活到一百岁。16. 长为良吏师:意指希望您成为一位优秀的官员,为老百姓做榜样。17. 自与赤松期:意指希望您能够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长生不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扬地方官员的诗,通过对一个名叫伯禹的人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祝福。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分表现了对这位地方官员的敬仰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理侯人之父,亦复兼母慈”,是对伯禹身份和品质的双重描述。这里,“理侯”指的是伯禹,而“母慈”则是对他母亲的赞美。这两句话既表明了他的身份地位,又突出了他母亲的品质修养。
诗的中间部分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来展示伯禹的形象。比如“束吏如顽奴,煦民犹婴儿”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他对待官吏和百姓的态度。这里的“束吏”指的是管理官吏,“顽奴”则暗示着他对这些人的严厉管理。而“煦民犹婴儿”则是说他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婴儿一样,关心备至,爱护有加。这两句话进一步突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为民情怀。
再往后,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入对伯禹生活状态的描绘。如“闯门无杂宾,铃下生蛛丝”两句,则描绘出他在衙门中的忙碌场景。这里的“闯门无杂宾”意味着他在处理事务时毫不懈怠,一丝不苟。而“铃下生蛛丝”则形象地描绘出衙门中人员繁多,杂乱无章的情景。
诗的结尾两句“内闻读书声,日晏忘晨炊”则是对伯禹生活状态的进一步描绘。这里,“内闻读书声”意味着他在衙门中听到了读书的声音,这既是对他本人学识渊博的赞誉,也是对他勤奋好学的褒奖。而“日晏忘晨炊”则表明他已经习惯了忙碌的生活,忘记了早餐的重要性。这两句话既展现了他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也表达了对他生活态度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伯禹的赞美和祝福,表达了对这位地方官员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伯禹的仁爱之心和为民情怀,也反映了人们对他生活的了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