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味年来老比丘,禅房三伏得迟留。
连宵雨作垂垂晓,十口家贫盻盻秋。
熟未先须伺禾黍,有无何暇问衣裘。
半生枉却亲灯火,一事不成空白头。
诗句释义与赏析:
- 立秋日
- “立秋日”:这是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是关于秋天的。
- 注释: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
- 赏析:此句点明了诗作的主题,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秋季景象和生活场景。
- 况味年来老比丘
- “况味”: 经历、体会。
- “年来”: 指这几年来。
- “老比丘”: 指年岁较大的和尚或僧人。
- 注释:通过“况味”一词传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受与体验。
- 赏析:诗人以“老比丘”自喻,表达了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悟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沉思。
- 禅房三伏得迟留
- “禅房”: 禅宗修行的场所。
- “三伏”: 中国农历中夏季最热的时段。
- “得迟留”: 得以延迟或停留。
- 注释:描述了僧人在炎热的三伏天里能在禅房中得到暂时的休息和凉爽。
- 赏析:这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清凉的场景,反映了佛教僧侣对于修行环境的重视。
- 连宵雨作垂垂晓
- “连宵雨”: 连续不断的雨水。
- “作”:开始。
- “垂垂”: 形容天色渐渐明亮的样子。
- “晓”: 天亮。
- 注释:连续的雨天使得夜晚变得漫长,直至天亮。
- 赏析:通过“连宵雨”、“垂垂”等词的使用,展现了一个雨夜的景象,增添了诗意与画面感。
- 十口家贫盻盻秋
- “十口家”: 全家人。
- “盻盻”: 期盼,盼望。
- 注释:全家因为贫穷而生活艰辛,盼望秋天能有所改变。
- 赏析:这句透露出诗人家庭的困境,体现了他内心的忧虑与期待。
- 熟未先须伺禾黍
- “熟”: 成熟。
- “禾黍”: 古代常用来指粮食作物,这里泛指农作物。
- “伺”:等待,守候。
- 注释:诗人思考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庄稼的收割。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农民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及对农事的关心。
- 有无何暇问衣裘
- “有”、”无”:存在与否的意思。
- “何暇”: 哪里有时间。
- “问”: 考虑,思考。
- 注释:由于家中贫困,连基本的衣食都成问题,因此没有时间去关注衣着的问题。
- 赏析:这句揭示了诗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反映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
- 半生枉却亲灯火
- “半生”: 一半的生命。
- “枉”: 白白地。
- “却”: 反而。
- 注释:诗人感叹自己大半辈子都在徒劳地努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者成就。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自己一生的无奈感概。
译文:
在立秋这天,我感受到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流逝。在一个夏日的清晨,连绵不断的雨水让夜晚变得格外长,直到天亮。家中十口人因贫穷而生活艰辛,盼望着秋天能够带来改善生活的机会。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衣物是否适合寒冷,因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琐事。我半生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个中年僧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