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节青春苦,荥阳有故家。
教儿能绾绶,报德已宣麻。
台倚巴清墓,风传鲁妇髽。
夕阳原上树,依旧宿慈鸦。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句的内容、手法及作用,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赏析。
抓住题干中“译文”“注释”等关键词,理解其含义;然后,根据要求逐句解释并分析,注意分析其内容特点、艺术手法等;最后,将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
节妇挽诗(其一)
抱节青春苦,荥阳有故家。
教儿能绾绶,报德已宣麻。
台倚巴清墓,风传鲁妇髽。
夕阳原上树,依旧宿慈鸦。
【解析】
(1)抱节:以身许国,誓死报国。(抱节:誓死报国)
(2)苦:艰难困苦。 苦,指节妇的身世之苦。
(3)荥阳:今河南荥阳县。荥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也是汉明帝的陵墓。
(4)故家:老家务,旧家业。
(5)教子:《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权常得诸将笺疏书问,观其文辞,详察事理,综观兵势,鸟飞鱼跃之机,乃为之起立庙,存其妻子,以彰其美。”
(6)绾绶:系印绶,即做官。
(7)宣麻:传达文书。
(8)巴清:指汉代王尊。王尊为南阳太守,郡内多盗贼,尊到任后,招集流亡,开仓赈饥,盗贼遂散。
(9)鲁妇髽:据《列女传》,鲁国有一妇人丈夫外出不归三年,后来她去坟前哭祭,见丈夫的坟墓旁站着一个男子。妇人说:“你为何在这里?”那男子说:“我本来是你的丈夫。”于是两人相认。后来妇人被选为齐国大夫的妻子,齐侯要娶她为妻,妇人说:“我们虽然结了婚,但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呢!”齐侯只好作罢。
(10)夕阳原上树,依旧宿慈鸦:意思是太阳落山时在原野上一棵树上停栖着乌鸦。这里用来比喻人的命运,表示人的一生像这棵树上的乌鸦一样没有改变。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节妇的赞美,通过写节妇生前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崇敬之情。
第一联,点明主题——节妇抱节于青春之时。“苦”字道出了节妇的身世之苦,“苦”,指节妇的身世之苦。荥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也是汉明帝的陵墓。刘秀当皇帝后,封刘秀的母亲为皇太皇太后,这就是汉明帝的祖母。因此,节妇的父亲就是汉明帝的舅父,也就是汉明帝的姑丈。节妇的姑丈是汉明帝的舅舅,所以,节妇的姑丈就住在荥阳。节妇的父亲和姑丈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们都是朝廷中的高官,都享受国家的俸禄。节妇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她从小就立志报效皇上。
第二联,写节妇教子之事——教子能绾绶,报德已宣麻。“绾绶”是指系印绶,即做官。“系印绶”就是穿上官服的意思。“宣麻”是指传达文书。“传”是传递的意思。“麻”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用牛皮制成。“宣麻”就是指宣读文书。“宣麻”就是向上级报告情况的意思。“绾绶”和“宣麻”都是官员所做的事情。
第三联,写节妇报德之事——报德已宣麻。“宣麻”是指传达文书。“麻”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用牛皮制成。“宣麻”就是指宣读文书。“宣麻”就是向上级报告情况的意思。“绾绶”和“宣麻”都是官员所做的事情。节妇把儿子培养成了国家的人才,儿子也报效了国家。
第四联,写节妇死后的事——台倚巴清墓,风传鲁妇髽。“台”指的是陵墓。“巴清”是东汉时期的名臣王尊。王尊担任南阳太守期间,郡内的盗贼横行霸道,王尊到任后,召集流散人员,开仓赈饥,使盗贼纷纷散去。“鲁妇髽”是指鲁国的妇女扎起头发来参加丧礼的事情。
第五联,写节妇死后的事——夕阳原上树,依旧宿慈鸦。“夕阳原上树”,是说太阳落山的时候,在原野上的一棵树上停栖着乌鸦,这是用来比喻人的命运,表示人的一生像这棵树上的乌鸦一样没有改变。“依旧宿慈鸦”,意思是太阳落山时在原野上一棵树上停栖着乌鸦,这棵树就是当年节妇居住的那棵大树,乌鸦还是像过去一样在树上栖息着。
整首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节妇生前的事迹和死后的情况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