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澹幽姿,脩眉亘天宇。
飞来石上云,散作松间雨。
前声犹淅沥,后势稍轩舞。
风惊八月涛,地裂万雷鼓。
斯须籁画息,惨淡形可睹。
谁谓工之良,自觉心也苦。
于焉名斋居,允矣好奇古。
愿效谪仙吟,因之梦天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作,然后对每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如:首联“西山澹幽姿,脩眉亘天宇。飞来石上云,散作松间雨”,这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静谧而深远的风景画。“澹”指淡泊、清远,形容风景之美。“脩眉”指长眉修长,此处形容山峦之高峻。“飞来石上云,散作松间雨”,此句以“云”“雨”为载体,描写了一幅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与超脱。颔联“前声犹淅沥,后势稍轩舞。”这两句写景,描写声音变化,从声音的高低起伏来表现景色的变化。颈联“风惊八月涛,地裂万雷鼓。”这两句写景,描写风声雷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尾联“斯须籁画息,惨淡形可睹。”这两句写景,描写声响消失后景象变得清晰可见。尾联“谁谓工之良,自觉心也苦。”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尾联“于焉名斋居,允矣好奇古。”这两句点题,表达了诗人想要效仿仙人隐居的愿望。最后两句“愿效谪仙吟,因之梦天姥。”表达了诗人想要效仿仙人隐居的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他追求仙境的美好愿望。

【答案】

示例一:松雨斋为胡拱衡赋

西山澹幽姿,脩眉亘天宇。

飞来石上云,散作松间雨。

前声犹淅沥,后势稍轩舞。

风惊八月涛,地裂万雷鼓。

斯须籁画息,惨淡形可睹。

谁谓工之良,自觉心也苦。

于焉名斋居,允矣好奇古。

愿效谪仙吟,因之梦天姥。(译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自然景观。开头两句写景,西山之高峻和飞来的白云都映入眼帘,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第三联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进一步描绘了景色的变化。第四联则将风声和雷声融入其中,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最后一联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他渴望能够像仙人一样隐居,过上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示例二:松雨斋为胡拱衡赋

西山澹幽姿,脩眉亘天宇。

飞来石上云,散作松间雨。

前声犹淅沥,后势稍轩舞。

风惊八月涛,地裂万雷鼓。

斯须籁画息,惨淡形可睹。

谁谓工之良,自觉心也苦。

于焉名斋居,允矣好奇古。

愿效谪仙吟,因之梦天姥。(注释)

西山:西边的山,这里指华山。澹:淡泊,清远。脩眉:长眉修长。亘:横贯。

飞来:飘落。

散作:分散。

前声:先前的声音。犹:仍然。淅沥:细碎的声音。

后势:后来的声音。稍:稍微。轩舞:飞扬跳动。

风惊:风声震耳欲聋。八月涛:八月里大浪汹涌如雷的雷声。

斯须:片刻。籁:指箫管一类吹奏乐器发出的音响。画:停歇,止息。

惨淡:暗淡无光的样子。形:形体或形象。

谁谓:何人谓。工:擅长、精于。良:好。

自觉:自己感到。

于焉:在这里。名斋居:命名居住的地方。允矣:确实如此。

好奇古:喜欢古雅的事物。谪仙:古代传说中因罪被贬下凡的仙人。

愿效:愿意模仿。降:降临、降临到。

梦:梦中相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