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下溪口,却转东塘路。
鸡犬近相闻,渔樵远城戍。
虽经丧乱后,渐有承平趣。
处处白蘋花,家家红槿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分析,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东塘:即“桐江”。
轻舟下溪口:轻快的小舟在桐江口下游驶。溪口,江流汇合处。
却转:回旋曲折。
鸡犬近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相互听到。
渔樵远城戍:渔民樵夫远远地可以听到边塞上传来战鼓的声音。
虽经丧乱后:虽然经历战乱之后。丧乱,这里指动乱,战争。
承平:太平。
渐有承平趣:渐渐有了安定祥和的景象。承平,太平。
处处白蘋花,家家红槿树:到处是白苹花,每家都是红槿树。蘋花、槿树,都是桐江一带常见的花草。
【答案】
译文:
我乘坐小舟顺流而下,来到桐江口的下游。回头望去,只见曲折迂回的小路通向东塘。沿途所见,鸡鸣狗吠之声都能相互听到,渔夫樵夫远离城镇,远离了战鼓声。虽然经历了战乱之后,但渐渐地出现了安定祥和的景象。到处都是白苹花,每户人家都有红槿树。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桐江景色的小诗。全诗四句,首二句写舟行途中所见,中间两联写村居所见,最后两句点出题意。
首句写船在桐江口下驶,“轻舟”写出船行之缓,“溪口”表明行船方向。一个“轻”字,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透露无遗。次句中“却转”,表明船已由直道转为弯路,而此时诗人正在欣赏沿途风光。三、四两句写舟行途中所见,一“闻”,一“听”,都写听觉感受。“鸡犬近相闻”一句写出了村居的宁静,“渔樵远城戍”一句则写出了村居的荒凉,与第一句中的“轻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痛心疾首之感。
五、六两句写村居所见,“处处”、“家家”突出了桐江两岸处处有花,家家有树的特点,也暗示了战乱之后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安宁。“白蘋花”、“红槿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物,也是诗人笔下的江南美景。这两句既写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也暗含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虽经丧乱后”,指出战乱已经结束;“渐有承平趣”,说明战争结束后的社会逐渐恢复了平静和安宁。这两句是说,尽管经过了战乱之后,但人们还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希望,因为一切都已恢复正常。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桐江口乘船游览时所见到的景色,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