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庙下草萋萋,水远山长听竹枝。
末路不求同死处,重华宁有再来时。
霜筠苦泪留千古,野树愁云接九疑。
珍重韩公修废坠,却怜侥福类神私。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的是黄陵庙周围的自然风光和景色。
“草萋萋”是写黄陵庙下的草丛长得非常茂盛,而“水远山长听竹枝”则描绘了一幅水波浩渺、群山绵延的画面,让人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沙沙声。这两句通过对黄陵庙周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氛围。
接下来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末路不求同死处”是指诗人在生命的终点并不期待与某人一同逝去;“重华宁有再来时”则是说即使能够再次相见,又能有多少机会呢?这些句子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以及无法逆转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第三联“霜筠苦泪留千古,野树愁云接九疑”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的景物与人类的哀思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这里的“霜筠”指的是竹子,“苦泪”则是诗人对逝去的生命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野树愁云接九疑”则描绘了一幅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内心的悲凉。
最后一联“珍重韩公修废坠,却怜侥福类神私”则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这里的“韩公”指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修废坠”则是指修复被破坏的文物,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却怜侥福类神私”则是诗人对于神灵保佑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于命运不公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死离别、命运无常等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