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台号长风,惊沙暗浊水。
枝股百道流,刮削两崖起。
南卧稠桑道,天阱二十里。
黄尘深没胫,游子心欲死。
读书性所乐,困阨苦违已。
何日息奔腾,秋堂富文史。
注释:
稠桑道:指山中的道路。
悲台号长风,惊沙暗浊水:在悲台上号哭,只见长风吹过,黄沙扑面而来,使得浑浊的河水更加显得昏暗。
枝股百道流,刮削两崖起:树枝交错,如同无数支流汇合,水流冲击着两边的山崖,激起的水浪高高隆起。
南卧稠桑道,天阱二十里:向南躺在稠桑道上,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形成的陷阱之中,大约有二十里的深度。
黄尘深没胫,游子心欲死:黄沙弥漫到小腿,使人感到窒息,游子的心也几乎要被绝望所吞噬。
读书性所乐,困厄苦违已:尽管读书是我所热爱的事情,但现实的困境和困苦却让我难以坚持。
何日息奔腾,秋堂富文史:何时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秋堂里若能收藏丰富的文献和史籍,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稠桑道上的所见所感。开头两句“悲台号长风,惊沙暗浊水”,以凄厉的悲鸣声和黄沙扑面的景致开篇,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压抑的氛围。接着,“枝股百道流,刮削两崖起”两句,则进一步描绘出道路两旁的险峻景象,仿佛无数的枝条交织成河,不断冲击着两岸的峭壁,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美好的景色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安慰,反而是让人感到更加绝望。“南卧稠桑道,天阱二十里”两句,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了极致。在这里,“稠桑道”既是一种地理特征,也是一种比喻手法,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之恶劣。而“天阱二十里”则直接形容了这片区域的危险性,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被困于绝境中的人们,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似乎都与这首诗中的意境相呼应。
尽管面对如此困境,诗人并没有失去希望。“黄尘深没胫,游子心欲死”两句,则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这里的“黄尘”既象征着环境的恶劣,也象征着生活的艰辛;而“心欲死”则表明了他内心的巨大压力。
最后两句“读书性所乐,困厄苦违已”,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虽然现实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读书却是他内心深处最热爱的事情。因此,他宁愿忍受困境和苦难,也要坚持下去。
整首诗通过对稠桑道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坚韧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