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更代谢,物化常随之。
春华曾几何,岁月忽如兹。
严风动高林,百草具巳萎。
人生况有役,忧患乃其宜。
弃捐勿复念,出入由化机。
安得松乔术,邈与世相违。
杂诗
四时更代谢,物化常随之。
春华曾几何,岁月忽如兹。
严风动高林,百草具巳萎。
人生况有役,忧患乃其宜。
弃捐勿复念,出入由化机。
安得松乔术,邈与世相违。
【注释】
①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更代:更迭。②物化:万物变化,即生灭、无常。③华:同“花”,花朵。④岁月:年月。⑤高林:高大的树林。⑥具:皆,都。⑦弃捐:抛弃,丢弃。⑧出:出入,往来。由:顺随。⑨松乔:传说中的仙人名。《史记·封禅书》:“汉武帝好神仙,招广成弟子苏乐等,受神芝九顶,以祠名山大川。”后因以“松乔”为求仙者之称。《列仙传》:“偓佺,字君平,晋人也……好修道,自号隐君。居西山,学神仙不死之术。”⑩邈(miǎo):遥远。⑩安得:怎能得到呢?松乔术:指神仙之道。
译文
四季更替着变换,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存在和消逝。
春天的花开花落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岁月匆匆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
狂风刮动着高大的树林,草木都已枯死凋谢。
人们活着就免不了要遭受劳碌奔波,忧愁烦恼才是正常的人生际遇啊!
抛弃一切世俗的念头吧,一切都会随着自然规律而发生转化。
怎样才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远远地脱离尘世的种种纷争和烦扰呢?
赏析
《杂诗》是一首咏叹人生和自然规律的抒情短诗。全诗分三章,前两章分别从时间、季节、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抒写人生的短暂,最后一章抒发了作者对超脱人世的向往。
首章开头两句说“四时更代谢,物化常随之”,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在不断地变化着,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可能永远长存不老。这两句看似简单,但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和宇宙间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物化”就是“物变”的意思,“常随之”则是说这个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中间两句“春华曾几何,岁月忽如兹。”则用春花的盛开到凋谢的时间非常短促,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并感叹岁月的无情。这里诗人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把春花盛开时的灿烂美好和它转瞬即逝的悲哀丑陋相对比,使生命的价值显得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对人生短暂的体会。
第三章中诗人通过描写严风动动高林和百草皆萎的景象来进一步说明人生的短暂。“严风”是强风,“高林”是大树茂密的地方。这里的景物描绘十分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大风肆虐,吹折了参天大树,摧枯拉朽地摧毁了所有的树木和植物,连细小的草儿也无力抵御风的力量,全部枯萎死亡。这些景象正是诗人对人生易逝、生命无多的具体写照。
最后两句“忧患乃其宜”则直接点明主题,指出人生之所以短暂,就是因为有忧患和烦恼的存在。这是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认识和总结。“弃捐勿复念”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追念过去,要放下包袱,不要为过去的人和事牵肠挂肚;“出入由化机”则是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的法则,顺其自然,不要逆天行事。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希望人们能够放下心中的忧虑和牵挂,顺应自然的变化,过上快乐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