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山林,喧寂本不同。
澄心即净域,岂必在山中。
斯人守一尘,澹泊犹古风。
图书列左右,日月从西东。
俯仰无愧怍,行藏任穷通。
悠然观万化,其乐那有终。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作《题金好仁乐志堂》的诗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城市与山林,喧寂本不同。”
- 注释:城市喧嚣繁华,山林宁静幽深。
-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城市和山林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环境的选择和向往。他认为城市的喧嚣并不值得追求,而山林的宁静才是真正的生活境界。
第二句:“澄心即净域,岂必在山中。”
- 注释:内心清澈就能达到清净的境界,不一定非要住在山林里。
- 赏析:诗人强调内心的净化比物质的环境更为重要。他认为只要心境纯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第三句:“斯人守一尘,澹泊犹古风。”
- 注释:这个人只守护着一点尘埃,淡泊如古代的风气。
- 赏析:这里诗人用“一尘”来形容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示自己坚守着一份简单、纯净的生活方式。他倡导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之态,这与古代的风气相符合。
第四句:“图书列左右,日月从西东。”
- 注释:书架陈列在两边,太阳从东边升起,月亮从西边落下。
- 赏析:诗人以日出月落的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他用这种自然现象来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第五句:“俯仰无愧怍,行藏任穷通。”
- 注释:抬头低头都没有愧疚感,行止进退全凭自己的意愿。
- 赏析:这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他主张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自由自在,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
第六句:“悠然观万化,其乐那有终?”
- 注释:悠闲自在地观察万物的变化,快乐是没有终结的。
- 赏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而这些变化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意义。他鼓励人们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整首诗通过对城市与山林、内心与物质、过去与现在、自由与约束等多重维度的对比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他的诗意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启示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