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只想住湖州,僻性迂情可自由。
一片水声中倚杖,几重山色裹行舟。
东林书卷贫犹买,西塞纶竿老未收。
缓得归程过寒食,杏花村雨听鸣鸠。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及手法的理解掌握。解答时,注意仔细阅读全诗,逐句分析理解,把握其思想感情与诗句内涵。“过湖州”:作者自叙此行目的。湖州为吴兴郡,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为唐人所向往之地。“僻性迂情可自由”一句表明了自己性格的孤僻和情趣的高洁。作者一生清高耿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而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仕途不顺。他以“僻性”指自己性情孤傲不群,以“自由”表达自己不受世俗拘束,可以任意行事。这两句是说,平生只想住湖州,性情孤僻,情志高洁,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片山水之间。“一片水声中倚杖”,写湖边的景色:湖水碧波荡漾,发出潺潺水声,作者倚着拐杖,欣赏着眼前美丽的景色。“东林书卷贫犹买”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读书人的敬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向往。东林寺位于苏州虎丘山,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因寺内多植柏树而名,故又名柏府。东林寺是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祖庭,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许多诗文碑记。宋代以来,东林寺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佛学讲经、论辩、著述的中心。“西塞纶竿老未收”一句描绘了一幅夕阳下渔翁垂钓的画面。这里用“纶竿”代指钓鱼竿,即钓鱼用的竹竿。“西塞”是指长江入江口处的西塞山,这里泛指西塞山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虽然我年事已高且身体瘦弱,但仍像年轻时候一样喜欢钓鱼。“缓得归程过寒食,杏花村雨听鸣鸠。”意思是:等到了春天的清明节(寒食节)才有机会回家。这时正值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但诗人却因为公务不能回家扫墓祭祖,只能远隔千里之外遥寄哀思。“杏花村雨听鸣鸠”写的是清明节时,诗人回到家乡后,在乡村的田野里听到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叫,仿佛听到了春天的消息;又看到杏花盛开,雨丝纷飞,于是便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答案】
过湖州
平生只想住湖州,僻性迂情可自由。
一片水声中倚杖,几重山色裹行舟。
东林书卷贫犹买,西塞纶竿老未收。
缓得归程过寒食,杏花村雨听鸣鸠。
译文
平生只想住湖州,僻性迂情可自由。
一片水声中倚杖,几重山色裹行舟。
东林书卷贫犹买,西塞纶竿老未收。
缓得归程过寒食,杏花村雨听鸣鸠。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从诗的内容看,诗人于清明时节,由苏州出发,沿运河北上到湖州,途中经过太湖,游览了天池和洞庭西山、洞庭东山等地,最后回到苏州。全诗共七句,前四句写沿途所见美景,第五六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感情以及归期之急,最后两句点明此行的目的是要回故乡过寒食节。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