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米长>,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注释:陶庵的国家被攻破,家庭被毁坏,无处可去,他只得披头散发地进入山林之中,变成了一个隐居者。
赏析:陶庵在国家破碎、家庭灭亡的情况下,选择了逃避现实的方式,披头散发地走进了山林之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种选择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注释:过去的亲朋好友看到他的样子,就像毒药和凶猛的野兽一样,都惊恐地不敢接近他。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陶庵的落魄形象,他的过去的朋友看到他现在的样子,都感到恐惧和不安,不敢与他接触。这反映了陶庵在国家灭亡后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和孤独。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注释:我写下了一首自悼诗,想要自杀,但是《石匮书》还没有完成,所以我还是活着的人。
赏析:陶庵在绝望中写下了自悼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悲观。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直到完成《石匮书》才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体现了陶庵的坚韧和执着。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注释:然而瓶子里的米粒越来越少,连点火的柴都没有了,我才知道那些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粮食的隐士们是真是假。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陶庵在贫困中的无奈和绝望。他无法点燃火把,也无法做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挨饿。这让他意识到那些所谓的隐士其实是后人为了美化生活而虚构出来的。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米长>,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注释:饥饿之余,我喜好玩弄笔砚。回想古人曾经生活在富裕的王家和谢家,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如今却遭受如此的恶果:用草帽来替代头颅,用木棍来替代脚跟,这是仇恨于簪履之辈;以僧袍换裘衣,以麻布做细葛衣,是仇恨那轻暖之物;用野菜代替美味佳肴,用粗粮代替精米细面,是仇恨美食珍馐;用荐席代替床榻,用石头代替枕头,是仇恨那温软舒适;用藤条代替门轴,用瓮子代替窗户,是仇恨那高爽干燥的地方;用烟雾熏眼睛,用粪便喷鼻子,是仇恨那香气艳丽的东西;用泥土路代替脚步,用袋子代替肩膀,是仇恨那侍候左右的仆从。各种罪行,都从各种因果报应中显现出来。
赏析:陶庵通过回忆古人的奢华生活和现在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希望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但最终发现自己的努力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注释:每天天刚刚亮的时候,我就起床读书写字。回想起我的一生,虽然曾经有过繁华和荣耀,但这些都只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五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梦中,现在应该清醒了,应该如何面对现实呢?我想起来就写下来,然后向佛祖祈求宽恕,一一忏悔过去的错误。这些文字并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也没有分类整理,只是随意拈选其中一则作为纪念。每当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故乡,看到了过去的亲人朋友。这些回忆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